在村子不足百米的山岰里有一口水井,什么时候开挖的,是谁主持建设的,老人们都记不得了,说是水井与湾子是一起建设的。现在水井周边都盖了房子,好在井还保留着,虽然没有什特别之处,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村民来说,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就是那口井,曾用她的甘泉滋养了一百多口人。记忆中泉水甜甜的。自从有了自来水,水井边才没有昔日的喧闹,除后来搬到井边住的村民,偶尔自来水不正常时,到井里淘水烧水做饭,再没有村民光顾。曾经的重要性,也被人遗忘,年轻人更没有那份情感。以往正常年景,泉水很多,源源不断,足够人们生活用水(主要用于烧开水、做饭,洗漱用水,洗菜、洗衣服就在门口塘里洗),一遇干旱天气就不够用了。
现在没有多少人在意对老井的感恩。干旱年景,严重缺水,永远忘不了一村人拿着水桶、面盆到井边排队,有的时候半夜就起床排队舀水,一瓢一瓢地淘水,泉水不辞疲倦地挤出“甘乳”。那时为解决饮水问题,生产队派人在村子四周找水源打水井,结果要么没有水,要么水质不好。记得在后山的水塘边打了一口水井,离村里有三百来米远,水量很大,但水就是没有老井水的清亮,口感没有老井的味道好,人们心怡的还就这口老井的水才合村民的“口味”。
我对老井的记忆很深刻。井的四周用石块垒砌而成,泉水是从最底层靠石壁的那块大石头的缝隙中沁出来的,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古话。小时候玩累了,渴了随手捧几口喝下,很解渴,喝泡了,用手把嘴巴一抹,长长呼口气好惬意的。
乡村振兴中,不要忘记了对这些有灵性、有故事的乡愁予以有力的保护,让她们成为承载乡愁,连接古今的见证,传承乡村文化!
陈克学,黄陂区退休老领导。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