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斌和胡利这对夫妻,一个非常农业,一个非常文艺。他们所在的村子叫胡兴咀,因为鲜明的农机特色而叫农机小镇,在火塔路通往木兰湖的风景带上,像一根线串着的宝石中靓丽的一颗,闪动着自然而又非同寻常的光泽。
我们的车子停在村子北的一面巨大壁画边的空地上。这壁画在公路上看到很醒目。壁画既是写意又是写实,画里是生机勃勃的绿色和沉甸温暖的黄色掩映中乡野风味的房子。它像一面镜子,不仅能够映照村子的现在,还能够透过温暖明丽的色调看到村子美好的明天。
我去农机小镇走访,算是回家,因为我也姓胡。前两年我编过胡姓很厚的族谱,这里离我老家又近,从前我年轻的时候下基层和这里的村民都熟。我准确地叫出一个老农的小名,并热情地打着招呼,因为我戴着帽子,所以老农没有立刻认出我来。这是初冬,下着小雨,寒潮初袭天气陡寒,老农完全没有想到这样的天气我会回来。
老农是缪斌的亲戚,在他的合作社做事。村子里在外的人不少,在合作社做事可以照顾家里,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我和老农边等缪斌边聊。
也许是雨的洗礼,柏油路边的花草非常精神、鲜丽,它们仿佛完全感受不到天气这么寒冷一样。这些花草很规整,但又不失乡野的个性。整齐的短木棍插排成装饰性的围墙把它们成几何的图形。
缪斌个不高,健谈。我们边走边谈。走过用汽车轮胎作为背景的戏台,走过巨大风车标志的木建筑,还有无人居住的黑瓦石屋——每一道瓦沟都做了装饰性的滴水,这使得这些老房子不像是风烛残年,而是有一种风致,不突兀不颓败,就像村子的历史和村里的老人一样,值得尊重富有意味。
从村北绕着村子走到村东,来到一个院子。这是胡利装修好了的民宿。院子前很远的地方是黛色环形的群山,群山的臂膀到院子之间环抱的是开阔的稻田,稻子收割后更是空旷开阔。稻田边有潺潺小溪,溪中有一处60度的落差,乡下人说这叫龙抬头,符合好风水的特征。
古老的石桥横卧溪上,若一架古琴被岁月拨动,这溪水的琴声婉转、透明,又不失苍劲,在猎猎寒风中把思绪带远。可惜天气太冷了,不宜久站,不然,在这幅充盈又寂寥的画中我还是愿意多站一会儿。
胡利是政协委员,很文艺,她在微信中长期分享着农机小镇的美、以及变化的细节,并且准确地描述出来。这需要记录、发现并且投入骨子里持久的热爱。在乡村的女性中,这确实少见。做民宿除了确实是趋势确实有前景外,实现她的文艺梦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吧。
我们走进的民宿简洁、温馨,以木结构和木雕装饰为主。因为胡利在网上对民俗有很好的宣传,所以特别是双休日,来这里观光住宿的客人也还行。
胡利泡茶。我们围大茶几而坐,听缪斌讲农机小镇的故事。
缪斌是党员,农业技术出身。武汉农校毕业后来又到华农学习,在长堰农机站当农技员、后来当站长、农技服务中心的主任、凉亭管理区和玉枝管理区的书记等。他是武汉市劳模、黄鹤英才农业口的人才、湖北农村产业领军人才、和两次全国种粮大户。获得全国科普先进单位称号,被国家农业部颁发为全国示范合作社,获农业部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等各种荣誉。他是专家型和实践型并重的人才。他谈起他热爱并从事的专业和合作社的建设史,如数家珍。
缪斌组建的机插服务队在武汉地区是最早的。那是2007年,当时武汉市推广机插秧由农机部门负责。但是当时推而不广,效果不佳。其核心问题是育秧技术不过关。农机部门的人的强项在机械方面,农艺方面却是短板。怎么办?踏踏实实当学生,到武汉市学习。
学成归来就和当地的老百姓签了1370多亩的合同,帮他们育秧。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开过一个卖种子、化肥、农药之类的商店。学习之后,就从单纯的卖种子,到包农户种,帮他们整田,然后想办法调机械帮农户收割一站式服务。效率和收益都比农户自己干更好,农户一般也愿意。
市农机办负责人知道这件事很高兴,说我们推广三年都推而不广,你怎么一下子就搞成了呢?于是就力促有关部门给他成立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当时,农业专业合作社还是一个新的事物,至少他对它还不了解,于是相关单位就对他进行培训,了解相关情况。所以干农机服务这条路他是走对了,比较顺畅。
但是,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田的面积虽然比较大,由于是农民个人承包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不成片,不适合机械化耕作,工作效率其实不高。所以从2009年开始,他就流转农民的土地,那时流转接近2000亩,到现在服务面积达5000亩,安排就业100多人。
土地流转的费用每亩是300多块,农户如果自己种田很难赚到300元一亩。还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在里面。而缪斌走的是科学、规模、效率和服务综合体的路子。工厂化的育秧,机械化插秧,机械收割,机械烘干,全过程需求式服务。田是农民的,流转给他耕种也行,农户自己种的话,他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服务也行。农户会算经济账,知道怎么去选择,他只是给农户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是互惠、双赢和合理的。
缪斌发明的工厂化育秧技术不像传统的育秧那样,是在球场上而不是在田里面。秧育好后,不像传统的那样,需要从田里挑出来,而是直接在工厂装车插到田里。这样节省了很大的劳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的合作社就是一块牌子,到2014年,他还注册了自己的产品“利梓牌大米”。
农业建设和投入实际上是比较难的,要看天气看市场看政策,要天时地利人和。在地利上,因为木兰湖近,自流渠的灌溉条件好,给农业丰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注入了源头的活力。
缪斌是一个范本,可复制、可学习、可推广、有效益。用他的话说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有一位老人近八十岁,商业局退的休,在鲁台搞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田,老人对别人讲的不一定相信,但是缪斌和他交流农业技术,他是言听计从,引为知己。实际上缪斌的徒弟有一两百人,遍布黄陂地区,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是明显的。
和许多乡村的空心化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胡兴咀也是一个空心村。但是随着政府对农村村容村貌的投入,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外出人员回村建房,从前的老工人因为有老屋也进行改建,桑梓之地成为休闲养老之所是一种趋势。这为城里人往农村回流提供了某种契机,也为民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并且前景美好。
怎么形容缪斌和胡利这对夫妻呢?说“比翼鸟”太俗,说是现代的“牛郎织女”也不贴切,没有王母或者类似更高的存在把他们分开。而实际上,尽管是耕田,古老神话却被现代的传奇所取代,缪斌像董永一样勤劳,拥有的却不只是一头牛,起家的时候是一万三千七百五十元的一台手扶拖拉机,而现在有两百多台套的成体系的农业机械,服务着周边涉及到两个街乡、十个行政村的5000亩的耕田,如果算上外出服务的田地加起来有1万亩,并且粮食深加工辐射到红安、大悟等地区。而妻子胡利呢,在村子里带着村民经营着民宿,像织女编织着七彩霞光一样,编织着美丽乡村诗意栖居的梦想。
胡炳基,湖北省作协会员、武汉作协全委会委员、武汉作协会员。在《武汉作家》《当代老年》《长江日报》等刊物发表作品,已出版六十万字著作《情溢黄陂》;主编出版一百万字文集《快乐驿站》。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