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长江水,清清滠水河。
作为长江支流,滠水河跨孝感市大悟县、黄冈市红安县和武汉市黄陂区,全长142.14公里,其中在黄陂境内长94公里,流域人口近70万人。
时至如今,黄陂很多老人还在称滠水河为“县河”。他们对这条河的思忆,经常穿越到“人民公社”年代。那时滠水河流至城关镇后,就由现在的前川二小西下,经黄陂二龙潭公园,到沙畈和西河村,再东流至二闸附近,呈奔腾之状南下汇入长江。其中,沙畈一带被人们称为“水袋子”,因为滠水到此呈一马平川之势,每遇汛期就冲农田毁庄稼,周围老百姓叫苦不迭。县政府也曾多次治理,奈何沙畈片区土质松软,第一年秋冬建起的堤坝,第二年汛期来临已经下陷,防御效果可想而知。
1977年,以李玉山为书记的中共黄陂县委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实施滠水改道工程,在四联垸泵站至滠水二闸之间,组织全县23个公社农场十几万人参战,用双肩挑出一条崭新的河道。1978年4月,在春暖花开的美好气息中,滠水河成功实施改道工程,成为黄陂治水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滠水改道可谓泽被千秋,至少起到了三大作用:首先,新建河道有了很大的拓宽,这使得肆虐的洪水乖乖听从人的指挥;其次,它径直向南奔腾入江,截断了原来西向沙畈的蜿蜒流域,使得沙畈、西河一带免受洪涝灾害,成就了一片良田沃土;最后,它为前川城区扩建预留了空间,没多久全县最大的公园——二龙潭公园也在老河道上新建而成。
八十年代的黄陂县城,经济收入的渠道并不算多。前川二小下面老县河改道后的那些水塘,总面积有两三百亩,水质相当的肥。县政府决定将废弃的老县河改造成鱼池,委托水产部门对其经营管理。水产部门不负厚望,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一是将废弃县河进行修整,在毗邻棉花公司宿舍和玻璃厂的下方,分别建成了方方正正的两口精养鱼池,每口都有七八十亩之大。二是根据“肥水养肥鱼”的养鱼经验,经过开挖管道,将城区生活用水引入。三是请来养鱼专家,经过面积、水质等综合核算,科学搭配鱼苗投入池中。四是精心管理,水产员工早晚巡塘,夜晚值班,立章建制。此外,毗邻第六制药厂下方,建成了数口精养鱼池,修建了孵化环道,专门用作鱼苗孵化。一时间,这一带的养鱼生产进行得风生水起。
八十年代末期,前川和理林一带,经常可以吃到免费的鱼,因为夜晚下大雨时,鱼池里的各种鱼儿见池子边有进出水就上蹿下跳,上演鱼儿版的“疯狂大越狱”,此时拿个网子甚至是用筲箕,站在池子边上就能逮到很多鱼,成为周围群众津津乐道的趣事。
1997年,我中专毕业后分配到环城镇工作已有5年。由于单位没有分到房子,我买下了一套商品房,此项目叫“水产开发商品房”。之所以取此名,是因为在玻璃厂东北方向的鱼池边上,建成了一排两层楼的水产宿舍,宿舍西面预留了一片空地,现在被开发商建成了商品房。
能住上属于自己的商品房,而且是临水而居,应该很惬意,事实不然。由于要“肥水养肥鱼”,鱼池里的水看上去就像放了染料一样,简直是绿得刺眼,而且因为富营养化,池底鼓出的气泡也是此起彼伏。每到清晨,人们起床后总希望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但是在这里呼吸的只是浓浓的鱼腥味儿。因此,最靠近池子旁的一排门窗,一般总是关得严严实实。有时散步到池边,看到偌大的池子中间有一座水泥碉堡一样的建筑。渔民介绍说,那是他们的值班场所,里面有桌子和床,每晚都有人撑一艘木船“登岛”,靠打打扑克、喝点小酒、赏星星看月亮消遣时光。
但问题还是出在嗅觉上面。这地方一到夏天,流淌到鱼池中的生活用水一经发酵,散发的气体就让人十分不适,再加上病死鱼的腐烂发臭,那种气味就严重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记得有一年夏季雷雨欲来,天气也是无比闷热,很多鱼就像集体自杀一样,一波接一波浮上水面,尽管养殖场员工用了很多方法,还是有不少鱼儿翻着白肚皮死去。按照科学的解释,这是因为雷雨前的大气压低,造成池水对氧气的溶解度减小,鱼儿因缺氧导致集体性“翻塘”。一旦发生此类事件,相当于在我们鼻子下拴了两枚臭鸡蛋,疾走狂奔都甩不掉。
2007年我买房后搬家,卖了旧房。从1997年搬入到2007年迁出,感觉这十年老河道没什么很大改变。特别是两口大鱼池,依旧是年初投放鱼苗,年中值班管理,年末拉网打鱼。不同的是,越是到后来,这里的鱼儿越是卖不动价钱,因为城市生活用水养出的鱼有一股煤油味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附近人们已经不再食用这种“肥水鱼”,这里的水产养殖也一改往日红火,一步接一步走下坡路。
没想到,在我卖房前后,两口鱼池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原来,随着1998年9月15日黄陂撤县改区,以及2001年5月城关、环城和鲁台“三镇”合并为前川街,建设魅力前川、打造宜居城区逐渐成为区委、区政府和前川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心。为了将前川打造成为生态、人文、宜居的新城区,老河道改造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很快获得通过。
刚开始听说老河道要改造,我还有些将信将疑。直到2008年秋季,老河道正式动工之后,我专程过去看了下。
好家伙!昔日两口养鱼的大池子,如今已是面目全非了。只见池子已经排干了水,整个儿被翻了一个底朝天,黑乎乎的淤泥被机械抽吸到卡车上,再一车接一车运走。池子边上搭建了很多脚手架,不少建筑工人在那里打的打桩、砌的砌砖。延绵一公里的池子,现在俨然一个大型建筑工地,机械轰鸣,车来人往,热火朝天忙个不停。
后来找权威人士打听,我才知道:前川城区老河道改造工程由黄陂区城镇水务工程建设项目部承建,由区水利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施工,工程预算为1707.66万元,于2008年9月8日开工,主要工程量为整池清污工程,驳岸工程,水岸架空栈道和景观桥工程,亲民广场工程,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工程,水生植物重建工程,其他配套设施工程。
此后,我多次专程转到老河道附近,从它改造施工到项目完工都有所目睹。我也一次次回想在这里居住的一些生活场景,可是现在它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池子与城市污水完全隔绝,池水全部变成了自然水,而且再也无须承担养鱼的使命。漫步池边,只见一潭碧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偶尔有小鸟在水面上略过。池子边是雕有花纹的石砌栏杆,凭栏观景本身也是一处不错的风景。再看脚下,以前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湖岸路,已经全部换成了石板铺砌、平整漂亮的环湖步行道。走在步行道上,一边是绿荫成排的树木,枝条招展之间燕飞蝶舞,配以整齐排列的路灯,华灯初上时分,在淡绿色灯光的映照下,在枝条拂面的惬意中,周围居民相约着走上一圈,不仅起到了健身效果,而且愉悦了心情。在湖边的亲民广场上,跳上一段广场舞的,拉上一段二胡的,唱上一段楚剧的,真的就是应有尽有。
笔者写此文前,专程赴黄陂区水务局城排科查阅相关史料,看到“黄陂前川城区老河道改造工程工程大事记”,全文摘抄如下:2008年9月8日,开工典礼;9月10日,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联合测量,开始排水;9月16日,业主、设计院、监理单位、施工方召开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9月29日,开始清淤;9月30日,砌石驳岸开始施工;10月6日,污水管线开始施工;11月4日,雨水管道开始施工;12月1日,栈道工程开始施工;12月24日,绿化工程开始施工;2009年4月30日,工程全部完工。
从上述大事记可见,老河道改造工程可以说是紧锣密鼓,较好地克服了雨季不便于施工的困难,历时八个月时间,让两口死水烂泥、气味不雅、让人避之不及的养鱼塘,摇身一变成了前川城区的滨水公园,过去的一池污水也变成了澄清之水和亲民之水。这时每每步行湖边,若有若无的失落感经常就在我心头萦绕——如果知道有此改造项目,如果知道有此美好景色,我那原来居住于水边的房子还会卖吗?
时光的车轮又驶过了十几个春秋,这期间黄陂城区的变化太大太多,尤其是撤县设区之后,简直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限于篇幅,这里仅以水为例。除了上文所述的两口大鱼池,滠水河畔已经修建为滠水公园,其风格大致与汉口江滩相当;二龙潭公园实现了清淤净湖和整岸固堤,修建了十分漂亮的环湖步行道,成为人们节假日休闲或者饭后漫步的理想场所;清水环绕的定远公园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投资过亿的西河公园呼之欲出……还有为数不少的城区湖塘,借助于“四水共治”的举措,实现了化茧为蝶的华丽转变,譬如接驾湖、铁锁龙潭,其历史演变大致和老河道差不多,都是化死水湖、臭水潭为生态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水是生命之源,我以为也是城市之魂。譬如济南,因为泉水众多而被滋润成一座独特名城。作为黄陂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前川城区虽没有流泉飞瀑,却在治水上颇下了一份功夫,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城市排水处理、生活污水净化等问题,还充分利用水系丰富、湖塘众多的特点进行改建,配以栈道、廊桥、亭台、广场等设施,修建了很多湖边步行道和滨水休闲场,再辅以绿化花卉、水生植物等装点,成为市民娱乐休闲、运动健身、文化交流的好场所,也形成了“清水滋润城市、生态颐养市民”的良好氛围。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近年来听得很多的话。前川城区虽不像重庆多山,却临母亲河滠水而居,枕众多湖塘公园而眠,每一口微波荡漾的湖塘里面,都流淌着自然之水、生态之水、亲民之水。这些往返于大自然的每一滴水,不仅诞生了我们的远古祖先,也滋润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更激励着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水资源,用实际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我们个人应有的贡献。
邓运华,湖北省作协会员,武汉作协签约作家,黄陂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人文前川》创刊人及主编,《黄陂文艺》执行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疤痕》,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长江文艺》《四川文学》《湖南文学》《芳草》等文学期刊,散文随笔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华西都市报》《新民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上百家报纸副刊,在南京晨报、中山日报等报刊开办个人专栏,文章被学习强国、《读者》等转载,多篇文章在省内外获奖或被选编入书。2014年获“武汉读书明星奖”,被聘为“书香江城阅读推广人”。曾作为全市挂职锻炼的作家代表登台发言,策划、组织“书香黄陂·墨香有我”读书交流会和“建党百年”主题征文等活动,主持了“书写‘三风’行动,助力‘三乡’工程”等大型文化活动。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