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在耳畔响起,简单的旋律,扯着我的思绪穿越时空,仿若又徜徉在童年的摇篮之中,遥望夜空看明月,思绪翩然忆中秋。
清贫,是儿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虽说不上衣衫褴褛,然而换洗的衣服寥寥无几,生活如此拮据,遑论中秋之时的月饼了,种类稀疏,不外乎五仁、青红丝、枣泥等类别。饶是如此,能在八月十五有半块月饼入口下肚,也不啻是一场节日的“盛宴”。
爹娘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操劳,历经无数次风霜雪雨的“洗礼”,让他们早早褪去了青春的气息,唯有一份朴实、忠厚写在脸上。八月十五临近,乡村的家家户户依旧忙碌于秋收的收尾工作,耕地、播种、浇水,一年四季,广阔天地让农人们有忙不完的活计。
待拾掇完庄稼之后,跟随爹娘到集市上走一遭,大人们要添置一些应季耐用的物件,而我纯粹是跟着蹭点好吃的,满足嘴巴的“贪婪”。
乡村集市是喧嚣的,特别是秋收之后的大集,超越了以往的规模,在我的眼中有点人山人海的味道。我的小手紧紧拽着娘的衣襟,唯恐一眨眼就找不到爹娘,穿梭在人群熙攘中,使劲仰着小脸,张望着一个个摊铺。
娘的目标是售卖衣料的摊位,地下铺着一张大大的塑料布,上面铺满了各色布料,围观者以女性为主。乡里乡亲的,大家伙儿基本上都认识,攀谈起来,有的勾连着还是亲戚,她们在一起“唠叨”个不停,一点也没有体会到我的“不乐意”。
囊中羞涩,也要给当家的扯一条新料子,做一条耐磨的新裤子,不然当家人的屁股要“漏天窗”了。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料子不论时尚与否,关键要耐磨,这是庄户人家选择衣料的首选。耷拉着小脸,连一点笑模样也没有的我就这么呆立着,一直到娘撕完布料,才挪移站得僵硬的双脚。
爹喜欢的摊位和农具分不开,锄头儿、犁铧儿、铁锹、簸箕、扳手、架子车上的刹车绳,都是和劳作分不开的物件。摊主在与爹沟通的过程中,憨厚的脸庞上露出实诚的笑容,忙不迭的和爹唠家常、问收成,毫不吝啬地夸奖爹的农耕手艺好,今年的丰收又让他的腰包厚实了不少。
爹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陶醉于外人对他耕作收成的夸奖,这种鼓励让他快速的从口袋摸出钱来,买一些急需或不是很关键但又用得上的家伙儿,权且是向摊主对其赞誉的一种感激或回报。爹走很远了,摊主还不住地向他挥手,那种真挚的阶级弟兄的感情让我动容!
走到小吃摊前,我就迈不动腿脚了,用全身的力气扯着娘的衣襟,眼光中满是祈求。现在想来,有一丝凄凉感顿时涌上心头,彼时的清贫,让家里的一分一厘都是那么珍贵,遑论多吃一口酥、多买一块月饼!
娘懂儿的心,知道那份哀求之中饱蘸的期盼千钧重。忙不迭来到炸油条的摊铺前,称半斤油条,用细纸绳捆扎好,让我提着,一边吃一边走,不仅能填饱肚子,也能让我“大快朵颐”,同时又堵住了我肚子里的馋虫。
月饼是必须购买的,毕竟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难得爹娘忙里偷闲,一则是犒劳今秋的庄稼丰收,二则是让全家人团圆和睦有盼头。乡村的小户人家,也需要一种特定的仪式感,场面虽小,却依旧对月抒怀,情感真挚过今朝。
夜色朦胧,一轮圆月悬半空,月饼被娘切成小小的几份,我和弟弟来到老屋外,口中嚼着月饼,目光炯炯望夜空,心中想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希望看到月兔的身影,直到眼睛酸涩,月饼咽完。彼时,孩童的初心是纯粹、幼稚、洁白的,待长大成人之后,才晓得凄婉的故事隐喻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中秋月,净无暇,圆如镜子照我家。打麦场边屋檐下,照着地上小娃娃。娃娃牵手同玩耍,转个圈儿眼昏花,一不留神摔地下,连声喊痛叫妈妈。云里月姐说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中秋的儿歌接续在耳边响起,儿时的乡村,微凉月圆夜,清贫囿农家,孩童笑声脆,兴趣也盎然,乡念挂心田,至今难忘怀。
小石头,文学爱好者,闲暇之余喜欢码放文字,享受写作的快乐。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