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印象黄陂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滠水渔歌 > 印象黄陂 >

稻田明月:万般滋味寄文字⑤

  • 2022-11-28 15:46:56
  • 来源:稻田明月
  • 浏览:
  • 字体
观中国历史,无论是战争、变法,还是革命、改革等重大事件,都与农民息息相关。农民的生存状态及投奔动向,极大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演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乡有一对小夫妻,以做豆腐起家,花了四万元,在黄陂城区买了一栋三层三间楼房。
这,算不算也是带动日后房地产狂飙、农村产业空心化的那双蝴蝶的翅膀呢?
当我努力工作,从车间调进科室,思考着人生时,这对小夫妻通过实实在在的积累,完成了从租户到房东的脱变——一楼作坊,二楼居住,三楼出租。
三层楼与工厂一堤之隔,我们三个单身男工以每月七十元租金,合租了三楼的一间。年轻人总是想着简单快乐的事,对于楼下作坊的轰鸣和劳作,是视而不见的。每次上下路过时,眼光和心思,也不会在这里多作停留。
直到有一天,房东的小姨妹来了。
天然微曲的头发,又粗又长的麻花辫,精致的小脸,红底碎花上衣的袖口总显得没有手臂长,宽松的长裤,解放牌球鞋……这穿着,这神态,既有一种穿越感,又似曾相识。
小姨妹的到来,给这个空大的楼房,带来了亮色,给我们三个单身汉带来快乐的话题和遐想。有人说像小芳,有人说像刘巧珍,我却说像铁梅。对,就是那个担水劈柴拾煤渣的铁梅!
于是我们仨开始注意作坊的动态,上下班时,不再匆匆而过,而是放慢脚步,眼神在搜索,以期与小姨妹搭个讪。
小姨妹总在忙碌,不是骑自行车从街上风风火火回来,就是拉着三轮车匆匆忙忙载货出门;不是在洗衣服,就是在做饭;不是在淘豆子,就是在压榨。她从没正眼看过我们,不,就算瞟一眼也没有,可能是太忙了吧。
其实是我们想多了。就算走碰面了,她既不减速也不让路更不对视。犀利的眼神,不是傲视,不是鄙视,也不是自卑,就是明明白白的无视。这气场,把玩世不恭的痞气碾压得一地粉末。
“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不约而同地、恨恨地说。
后来,两个工友相继谈女朋友了、退租了。我一个人承受着每月七十元的“巨额”租金,继续住在这里。
后来,小姨妹的母亲和弟弟也住进来了。她母亲是一位非常和蔼健谈的老人,无论什么人,她都可以很自然地切入话题,然后不急不缓,娓娓道来。
她弟弟眉清目秀,是个很安静的孩子,只是面色苍白,走路乏力的样子。他有时上楼来与我聊天下棋。我有时下去坐坐。
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餐桌上总有一碗咸菜,再加上一盘青菜或者萝卜。偶尔有点肉或者鸡蛋,母亲和她从不沾筷,只留给弟弟吃。
慢慢知道,她十二岁就没有了父亲。十五岁才穿上平生第一件袄子,那是给姐姐带孩子的年终奖励,害得姐姐与姐夫吵了一架。母亲曾雄心壮志,带着几个未成年孩子打石头,印水泥砖,准备建新房。由于地基与人扯皮,终是势力单薄,抵不过别人。
新房没建成,弟弟却得了幸子的病。建房的钱都送给医院,还欠了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几岁的女孩学着犁田耙地,拼命想从黄土地里多刨一点救命钱,总是入不敷出。每次进门看见寡母患弟,心头千斤重。
上无父兄,下有患弟,走投无路。年少志气高,她决定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老母猪,置业做豆腐。一个女孩只身来到陌生的小城,单枪匹马做豆腐,我从来没听说过。
城市路面硬,难以扎根;城市人情冷,没有母爱;城市楼房高,遮着梦想。当人们看见一个衣着单薄的女孩,挑着担子游街串巷时,可曾知道,她瘦弱的身体,担负着一个家庭。
冬天下雪,天冷路滑,用草绳绑着鞋,遮不住冻得红肿的脚趾。这情景往往刺痛婆婆大妈们的慈悲情怀,动员街坊邻里把担子里的豆腐买个光。积攒一捆捆毛票,一次次送给了医院。为了弟弟能在人世多活一天,收银小姐鄙夷的表情又算得了什么?
后来姐姐在鲁台买了楼房,她就退了老三街那边的,来与姐姐一起住。一来可以借用姐姐的作坊,二来可以带母亲和弟弟来住,还可以帮姐姐看孩子做点家务,于是才有我们的相遇。
后来工厂停工改产,我去外面打临时工。恢复生产时,已是一年以后,我还是租住在老地方。得知她弟弟已不在人间时,我非常震惊!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情,我想安慰安慰她。不料她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悲伤,表情依然坚毅,不说一个苦字,也不多谈弟弟。
后来才知道,当弟弟死在协和医院手术台上时,她只身斗胆,强行把弟弟尸体从手台上抢下,为的是让母亲能看到弟弟最后一眼。医护人员拦着,要按规定把尸体送入太平间,然后火化。
“你们让开!我弟弟没死!我要把他送北京治疗!”一声怒吼,把对方镇住了。
长途汽车上,她用最新的毛毯包裹着弟弟,只露出他浓密的头发,紧紧贴着自己的脸。一是想最后多亲近弟弟一会,二是想遮掩司机和乘客。此时不知真相的母亲正守在村头,盼望着儿子出院平安归来。当她看见唯一的宝贝儿子全身冰冷,没有气息,再也不喊妈妈时,该是怎样的天昏地暗?
她依然没日没夜的忙碌。晚上十二点下班,看见她在作坊。早上起来去买菜,看见她在买豆腐——这不叫铁梅,叫铁人!
窗台上,一米阳光,照着几双满是尘迹沾满卤水和汗水的球鞋——很多时候,她来不及洗。我偷偷拿下来洗干净,然后偷偷放回原处,为了不露痕迹,故意放几片草叶在鞋上面。
洗着球鞋,没有风花雪月,没有诗情画意,只有沉重的生活。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后来才知道,弟弟病不治好,她不打算嫁人。只是,当我知道这是她心中最底层,从不示人的残酷立誓和戒律时,她开始打扮,并罕见地看琼瑶书。
我们终于能一起散步了。没有卿卿我我,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儿女情长,只有实实在在的表白。
我说工厂总这样摇摇欲坠,只怕以后连一个正当职业也没有。
她说我们有一双手。
我说我家说得好听,其实是纸糊的灯——外表光艳。
她说与富人本不是一路人。
我说父母已老,哥哥姐姐都成家,在城里买不起房。就算买一组家具,凭我那点工资也够呛。
她说不需要我买房,也不需要我置家具,只要一份定情信物。
然后我们一起去武汉商场。我给她买了三金(戒指耳环项链)和一件外衣。没想到她带我去汉正街,主动买了几大包床上用品。
一九九五年十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大哥亲自开着小车,母亲坐在副驾驶位置,我们坐在后面。车窗外阳光熙和,两旁绿树匀速后闪。车里是愉悦的音乐,伴随着母亲的微笑。
从蔡店一路南行,直奔黄陂二招。二招大厅是婚宴现场——小姨妹成了我的新娘!此刻此境,她最美。
婚后我依然上着班。她依然做豆腐,只是从姐姐家搬出来了,另外租了一个场地。
成了自己的事,我才开始留意豆腐制作全过程。
一个长方形灶台,不需要太高,一头是入柴口,一头是出烟口。灶台上是一口径大于一米的铁锅。电动磨浆机就架在灶台上,出浆口对着大铁锅。
首先,烧一锅水,一边烧水一边磨浆。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火不能太大,防止浆烧糊了,要不断铲动锅底。第二,防止泡沫太多引起漫浆。这时要用竹丝束刷浆,万一刷不下去,得用消泡剂。然后过滤,尽量把豆渣里面的豆浆压出来。
然后是点卤,这个环节很关键。豆浆是蛋白质与水的交融体,利用石膏(CaSO?)进入豆浆后,其中所带的正离子与负离子会和豆浆中的水分子结合,打破蛋白质和水的交融状态,使蛋白质颗粒凝聚,形成沉淀团粒。分散的蛋白质团粒会很快聚集到一起,形成整体状的豆腐脑。
从这个原理看,石膏如果用少了,会影响凝聚效果,豆腐脑无法成型。如果用多了,色泽不晶亮,口味带涩。
豆腐制作工艺在中国已经有二千年历史,中国人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总结了“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成语。西方人则是在其后一千八百多年,才从科学的角度,总结了“胶体凝聚”原理。这,大概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我八个小时上班,八个小时帮作坊,八个小时睡觉。尽量安排适合的时间泡豆子,淘豆子,磨豆子,烧浆,过滤,压浆。然后我再去睡觉,同时她起床。点卤,上框,压榨等技术活都是她做。天蒙蒙亮,各种豆制品已做好,她骑着三轮车出去叫卖,直到十二点钟,回家后洗衣服,洗包布,做饭。下午又出去叫卖一会,回家后打理现场,又开始准备第二天活计。
轮休时,我们一起去装柴。黄陂五建公司在理林大道旁,有一个下属木材加工厂。车间里机床下满地的刨花和木屑,一元钱一麻布袋,随便装。
装柴得起早,去大门口站班,有时得半夜去,不然早有几个同行去了就没柴装。刨花木屑也有软硬之分,硬柴当然熬火些。如果遇上霸道横蛮的同行,霸占了硬柴,我们不去与他争抢,管它软柴硬柴,能烧就行。
一麻袋刨花木屑,用木棍筑了又筑,直到麻袋肚胀腰圆,少说也有百把斤。一辆三轮车大概只能载五六袋。由理林大道口上滠水大堤,是一段较长的陡坡。那时坡面没硬化,坑坑洼洼。每次上坡,我俩的身体与坡面角度小于30°才有可能上行。幸运的是,很多时候,总遇到好心人来帮我们推车。
上了河堤,然后过大桥,一路轻松不少。丝绸厂门口有一段很长的坡,虽然不算陡。每次到这里,她就停下来,让我先回家,说她一个人拉。我说都要上坡了,一起推回家吧。她又说豆子泡好了,快回家滤豆子。或者说她饿了,快去洗米蒸饭。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这里经常有同事路过,她怕少不了闲言碎语,为我保留着那点最底的体面。
我们的付出终有回报,结婚不到一年,我们竟然可以拿出百分之五十的首付,平生第一次,买了属于我们的新房。第二年八月十八日,儿子出生了。母亲来帮我们带孩子。
那时总是期盼着未来,却把当下的日子过得敷衍而忙碌。殊不知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难得的时光,关上门,我生命中最爱的人都在一起。
现在想来,只有母亲生活得明白。她总是不慌不忙,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用慈爱的目光抚摸着这个新家的每处角落。她知道含饴弄孙,是古稀之年最后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确幸。
如果母亲有在天之灵,看到她曾经抚摸过的襁褓中的小孙儿,如今学有所成,与导师一起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一定会含笑九泉吧!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