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爿田地一汪水,一顶草帽被风吹,弯腰微驼背千斤,一粒种子树丰碑。惊悉袁老离世,不禁流泪满面,素味平生未谋面,提笔落纸重万钧。
稻浪滚滚,丰收在望,一老农埋头于禾苗之间,内心波澜起伏,今年注定又是一个丰收年。经年的劳作,老人依旧精神矍铄,虽已到耄耋之年,习惯于田间行走的他依旧惦念着这片热土,挥洒过汗水的土地让他眷顾,曾经屡创高产的田地让他牵挂,新品种的丰收在望让他欣慰不已。
几十载耕耘,早已把自己融入这片田地之中,高温、湿热、蚊虫叮咬是常态,而他却在忙碌之中其乐融融。土地似乎是一个被灼烧过的词汇,毕生精力投身于这片选种、育种、栽种、收获的土地。只要久不下地,心里就空荡荡的,丢了魂,失了神。
双脚沾满泥水的瞬间,才感觉自己有了踏实的立足之地,内心的彷徨一下子消失了,曾经的郁结苦闷一下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土地是有灵魂的,老人从青年时期的踌躇满志,到晚年时期的期盼希望,把一生铆定到了这片热土之上,土地回馈他的是丰收和高产,每一次稻田里的收获都是对他兢兢业业、勤勉耕耘的肯定和奖励。
恬淡面对曾经的荣耀与光环,目光炯炯的老人依旧行走在田间地头,这里才是他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今生今世,他将与土地结缘。土地是他的根,这里有他的魂,有他的追求和抱负,有他的梦想和目标。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周围的人呵呵一乐,异于常人的梦想在当时无人能解,相处久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着这个事情。
研究需要投入,收获需要奉献,天长日久的追索,才能有点滴的收获。磨砺接踵而至,秧苗被毁,田地被铲,面对满目疮痍,他默默无语,拾掇起地上的残瓶破罐,捡拾起被蹂躏的秧苗,继续自己的实验。埋头前行,永远预示着希望之光的再现;争论辩驳,丝毫看不到坐而论道的成果。
大地炽热,用累累硕果嘉奖勤勉劳作者,带给老人无穷的动力。当“杂交水稻之父”这顶桂冠落到他的身上时,老人淡然一笑,依旧“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懂得,丰收的希望是这片热土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稻浪迎风吹拂,仿若让人听到它们的喃喃自语,一汪泥水,赤足而行,踩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技术革新的道路。沉甸甸的稻穗金灿灿,粒粒新米馥郁香,让劳动者动容,让品尝者赞叹。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此话言之灼灼当之无愧。一滴汗水摔八瓣,父辈的箴言至今在耳畔回响。农人的辛劳,仅用一个“累”字难形容。艳阳高照,汗流浃背,蚊虫叮咬,禾苗挂腿拉出条条血道;春寒料峭,风呼啸雨雪钻脖套,手脚冻僵,立田间站地头,盼来年丰收在望。
人融入田地,一袭土色罩,“出水才看两腿泥”,道出了劳动者的执念和追求,看似不高的希冀,填饱肚子才是王道。衣食住行,吃饱、吃好,不饿肚子是最为朴素的理想,然而彼时的饥饿经历曾经让无数人至今难忘。这不是传奇,不是故事,而是曾经历历在目的现实。“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老的价值。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曾经手捧饭碗发愁的我们过上的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父辈念叨起当初的窘迫和饥饿,内心的悸动会显露在言语的叹息声中。饥饿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袁老的杂交水稻案例稻作为全球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赋予了人类战胜饥饿的力量,中国的杂交水稻也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介农民情愈真;苌弘化碧铭史册,一粒种子惠万民。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