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天空下着小雨,沾衣欲湿,细雨如丝,利用节假日我拟游览恰逢祖国华诞的天安门广场。
我曾无数次游览天安门广场,但国庆期间还是第一次。9月30日,友人计划前往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因预约太晚排不上号未能成行,看新闻才知道国庆升旗的观众达到了二十一万人。据说平时看升国旗时,三四点钟就要到广场占有利地形,碰上国庆就得熬通宵。
10月1日天气晴好,气温适宜,我担心景点爆棚,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不是我偏爱的场面,那只能看到人家的后脑勺,加之单位正好排我值班,国庆正当日我没有成行。
10月2日,斜风细雨,时有时无,天也不算太冷,正合我意,我背上单肩包,预备着天气转好时可以随时装进外套,打起雨伞,包里塞进手机充电宝数据线,就踏上了我愉快的旅程。
我知道,历次重大盛典或者外事活动,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东、西两站都临时封站,我在西直门乘2号环形线,计划从前门进入天安门广场,上车后才知道2号线前门站也封站,我只得在宣武门站提前下车。
我穿过胡同,步行到国家大剧院西南侧,随人流向大会堂东南侧移动,此时小雨仍在稀稀落落地下着,沿途的小商小贩捕捉商机,向游客兜售一次性雨衣和小国旗,我暗想,这帮商贩真是会揣摩游客心理。
北京的雨天,地铁站口常见的是卖雨伞,而此时此地,一次性雨衣更方便游客拍照,且能减少相互影响。步行至大会堂东南侧,扫健康码,继续前行,穿过临时通道刷身份证,然后人和包都同时接受安检。穿过这十几条并排的通道,方才正式进入天安门广场。
为了方便游客,广场同时设置了多处通道,投入了大量的工作人员,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健康,节假日他们仍然辛勤地工作在第一线。还有无数的环卫工人和武警战士,为了我们节日平安出游,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尽管天公不作美,但仍然阻隔不了游客的热情。我进入广场时已接近中午,广场上游客依然众多,人员驻足的热点地带自然是位于广场上的国庆主题花坛。
花坛摆放在广场中央,位于广场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广场南起正阳门,然后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北至天安门城楼,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广场两侧的建筑则呈对称状,东郊民巷和西交民巷,路口的钟楼好似孪生兄弟,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相向而立,高度和体位也近似,天安门城楼两侧,东人民文化宫,西中山公园,从南至北无一不对称和谐。
天安门也呈现着东西对称之美,中间一个巨大的拱形门洞,两旁各有两个门洞,共五个门洞,城楼上设有九扇门,既显对称又暗合九五至尊之意。
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开国领袖毛主席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仍然是对称结构。主席像正上方城楼顶上,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国庆期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面临时设台,上面张贴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与主席画像遥相呼应。在两位世纪伟人目力最佳的中部,摆放着国庆花坛。
百花争相竞艳的花海中央,巨型的花篮盛满了鲜花和水果,十种花卉和十种水果,寓意“十全十美”。花篮面向中山先生的一面书写着“祝福祖国”,仿佛在告慰革命的先行者。
在祖国积贫积弱、百姓蒙昧的危难时节,是您奔走呼号启蒙了革命思想,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您毕生向往,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人,我们正在谱绘着中华世纪腾飞的宏伟蓝图!
花篮面向主席的一面书写着“喜迎二十大”,仿佛在向主席汇报,您开创引领的宏伟事业后继有人,建党百周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现成效,如今我们正喜迎二十大,奏响着奋进的“最强音”。
国庆主题花坛前游客争相打卡留念。天遂人愿,天公暂停了绵绵细雨,花坛四周都是高举的手机和相机,拍照、录像者比比皆是,往往是一波下来另一波人立即补位。穿行人群中,我不得不时时避让拍照的游客,我想拍一幅花篮的全景,不得不多次调换角度,但均不太令我满意。
游览的另一个热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游客时而驻足凝视碑文,时而手机拍照。
人民英雄纪念碑宏伟、古朴、厚重,碑身正面主席手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大气磅礴洒脱奔放;碑文内容由主席起草,总理亲笔书写,总理字体结构工整法度严谨。
主席和总理的书法两种风格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据说字体两种风格的选取,也正是纪念碑主要设计师林徽因女士的主张,而且她本人也是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林徽因也是纪念碑浮雕的主要绘制者,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集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建筑等诸方面大成于一身,出身名门,美貌与智慧并存,纪念碑的设计倾注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妻的无数心血。
纪念碑浮雕选取了虎门销烟、武昌首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渡江战役等画面,选取的全部都是普通百姓,人民英雄!通过这些典型的画面,讴歌了我们的人民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纪念他们!
近十年已形成惯例,每年10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到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缅怀先烈!
游历完天安门广场,民族的自豪感又平添几分。抚今思昔,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历经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摆脱了贫困,摆脱了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华民族回归了她应有的本色,如今在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我们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被簇拥在中央!
李俊祥,男,60后,黄陂前川人,就职于中建二局,机电安装技术人员。六七十年代,生活于故乡黄陂鲁台吴店乡村,八十年代到武汉市就学及上班,目前工作地北京市。工作中日复一日面对着图纸、施工现场、工程量,闲暇之余随笔几行文字点缀业余生活。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