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偶读此句,丰子恺老先生的漫画顿时浮现于眼前,心弦扣动,让我不禁想起儿时所读之物。
儿时的阅读,自然以漫画为主,一人一景,一物一色,按照童真的理解,有时忍俊不禁,哈哈傻笑,弄得家人莫名其妙,都说这个孩子长大了必然是个书呆子。
不甚理解漫画的意思,只是感觉好玩而已,有时手痒痒,忍不住用铅笔在上面“照猫画虎”,弄得一本漫画书“伤痕累累”,今天美其名曰“临摹”,而在彼时,不过是一个孩子对漫画知识的启蒙,无师引导,无人讲解,全靠“自悟”和兴趣。
乡村的幼儿自有广阔天地去玩耍,哪怕一个蝉虫,都能让我玩耍半天而不知疲倦。母亲虽不识字,却于读书人有天然的尊重和崇拜,时常领我到村里教书先生家转转,和有些亲戚关系的婶娘唠唠家常。
而我必然是闲不住,东翻西看,偶尔看到自己喜欢的漫画书籍,就抓在手中,目光久久不愿从书本的画页中移走。婶娘喜欢读书的孩子,赶紧把书塞到我手。
母亲也忙不迭地讪笑着,“口是心非”地指责我的不懂事,扯着我的衣袖,抓着那本书,作揖磕头般从婶娘家“逃离”,信誓旦旦地说过几天就还书,不会让孩子扯破一丝一毫。
读书的日子有滋有味,特别是漫画的线条,寥寥几笔,就出现了几个小人物,再来几笔,树叶、竹叶、昆虫顿时活灵活现,比现实中的还要逼真。
脑海中植入了“神奇”的线条,手痒如虫挠,或扯一树枝在沙地上“纵横交错”,或在老宅院落里用镰刀锄头“精耕细描”。完工后,沙土尚可平复,而院落的地面就像遭灾一样,被划得伤痕累累。
惹得日落而归的父亲怒火中烧,结结实实的巴掌打在屁股上,好似发面饼般疼痛难忍。乡村孩童皮糙肉厚着实不一般,疼在一时,却依旧乐此不疲沉浸于这种好玩的游戏。
童年的日子是漫长的,书中的漫画有时会在夜晚来临时浮现于眼前,让人迷迷糊糊之中仿若看到空中有人影在晃动,口中喃喃自语,手臂胡乱挥动,原来沉浸于梦境的自己依旧在“挥毫泼墨”。
父母忙于裹腹之辛劳,无暇顾及“走火入魔”的孩童,任我思接千载神游世界。待步入学堂,会在纸页上勾勒三两笔,画一片门口的竹叶,虽非神似却也形象,启蒙教育在这种跌跌撞撞的过程中初步完成。
母亲极珍爱书籍,哪怕幼时的一页纸张,她都舍不得丢掉。书页泛黄,留下岁月的印痕,偶尔翻阅,扑鼻的霉味扑面而来,好久没回老宅的母亲趁大好晴天开始“翻箱倒柜”,把一摞摞书本摆在院子晾晒。
随手翻阅,忍不住蹲在背阴处静默了,原来上面儿时的线条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久久无法释怀,不忍放下这泛黄的书本。书页上的一笔一画,一字一语,勾勒着彼时的光阴,幼稚、顽皮、青涩、懵懂……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犹如泄洪之水,汹涌地叩击着我的心弦,让我无法平复自己的心情。抬头,阳光早已悄然挪移,蹲得两腿酸麻也毫无知觉,依旧沉浸在一页页甜蜜的回忆之中。
书页上的线条简洁不成体系,粗细不匀,长短不一,却深蕴着一个孩童幼时的沟沟壑壑。时序过迁,早已无法拼凑完整的记忆。母亲不经意地留存,让人回味的不止是岁月的黏连,更是对彼时生活的一种着色。
结绳记事的远古,一个个残存的片段勾勒着历史长河的星星点点,让人类在点滴残留之间读懂人间鲜活。而今,我更感念母亲的伟大,虽目不识丁,却极其珍惜纸张,那漫不经心的留存,让我读懂了岁月和年轮,读懂了生活的跌宕和恬淡。
小石头,文学爱好者,闲暇之余喜欢码放文字,享受写作的快乐。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