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童年,那真叫一个快乐。这样说,有些人就不服气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有什么可快乐的?玩具,我们是没有。“撇撇”、石子、铁箍、陀螺、贝壳、毽子、跳绳都是玩的东西,还有爬树、游泳、迷藏、抓鱼都是徒手可玩的活动。这些都比现在的手机好玩吧?
即便当时一根小竹筒,也比现在的手机玩得开心多了。有个伙伴,常常将竹筒拿在手里,那是他的哨具,也是他喝水吃粥的吸管,还是他屙尿的工具。借助这根竹筒,他能把尿撒到人家头上。往往招致挨打,有时趴下来,当马骑,爬三圈。竹筒功能的极致发挥,他仍旧痴心不改,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放学的傍晚,我们没有那么多作业,没有补课一说,不懂琴棋书画为何物,也不知道啥是双语,只知道玩。塆里年龄相仿的几十个男孩女孩,玩成了一群喧闹的鸭子,玩得满头大汗,不知归途。四周时有大人掇着饭碗呼喊,还有拿着扫帚追寻。
雪天,塆后山坡上,是家里偷出的脚盆洗板组成的滑雪队,坡下是摔得东倒西歪嘻嘻哈哈的野孩子。有的穿着单薄褴褛,有的还光着脚丫。贫富能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那是一个特定的年代,贫穷烦恼是有的,那是大人的事,孩子是活泼的、健康的、阳光的、有笑容的,也是淘气、顽皮的。我们的童年让人留恋,童趣盎然。
那时候,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学,对老师嘱咐,“不听话就当自己的伢打!”要是有伢挨批受罚哭回了家,家长很可能是一句,“打得好,肯定是你在学校不听话唦!”更没有哪个家长去找老师讨说法。恨铁不成钢的老师,惩罚学生是常事,甚至有时无所不用其极。
我一二年级在隔壁塆,学校是一栋老旧的四合院私宅,教室门口是天井。冬天,天井冰林悬挂,地上冰封雪寒。一次,犯纪律的同学,被罚抱着石块,沿天井环跑三十圈。他们跑得热气腾腾,让我们坐在教室里受冻的同学羡慕不已。
连着教室有一间小耳房,是老师的办公室,里面堆放着生产队的农具和棉饼等杂物。一个夏天,学生都趴在桌上睡午觉。一个同学用小草撩拨别人鼻孔捣乱,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罚站。一张小方桌,上面数层棉饼,罚站就在上面,头上是木楼,只能半蹲着。不一会儿,那同学打起瞌睡,棉饼和桌子晃荡起来,老师再也没让人这样罚站了。
还有一次,上学的路上,几个同学扯了生产队青穗的麦苗,当作降落伞抛扔。老师让他们捡回来,命令道,“这是农民的血汗,不能浪费了,都给我吃掉!”几个小朋友像几头小牛,嚼得绿水直滴。
吃完麦穗,有一个同学还笑嘻嘻的,“真是甜,老师太好了!”老师气得不得了,揪着他的耳朵问道,“讲的话怎么就听不进,耳朵是长着做么事的?”老师没有得到他期待的答案,那同学一本正经地答道:“报告老师,耳朵是长着挨揪的。”
电影《英雄儿女》放映后的某天,上学时本人和同道的同学模仿起英雄王诚的造型。用庄稼编了一顶隐身帽,背上插着一根树枝,一根苕藤连接着树枝和手上的红薯。兴冲冲地跑到学校,跳进教室,对着红薯大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本想在同学面前酷炫一把,哪知刚跳进教室,就被老师一把抓住,厉声道,“这才搞得像个东西哟,我就要向你开炮,向你开炮的!”
有个同学说话有点结巴,要是一急,就更厉害了。某日,老师问他为什么闹事,他说:“他,他,他,他……”一连说了十多个“他”,结得眼睛直闭,随着一股股气流排出,脑袋逐渐勾屈到了裤裆里,半晌才说出“他,是他先打我的唛”。
一次上体育课,列队时,这同学与另一个同学扯起皮来,老师发怒了,“把你俩个冇得整,我懒得动手,你们相互惩罚吧!”于是两人抓住对方的耳朵,揪得难分难解,互不松手。另一个同学也有些结巴。两人争得口水直流,青筋暴怒,一个抗议“你多揪了一下”,另一个争辩“你比我揪得重些唛”。一群同学笑得前仰后合,有的鼻涕都呛出来了,整个队形全乱了……
某次,课上了好半天,一兄弟才来。老师愤怒地问怎么这晚才来,他说睡着了,老师又问怎么就睡得那样沉,他答,“做了一个梦,你正在讲课,讲得太好了,就听完了,结果就迟到了!”这下,把全班着实给感动了!老师说:“课堂上也要这样认真听讲,今天罚站就免了!”
夏天,上学路上,学兄学弟们都喜好玩水。到了学校,老师严格检查,腿子上一抠,一道白痕的,挨罚!某天,一学弟被查了出来。可能是老师出手太重,他竟然哇哇地哭起来。
老师道,“哭什么哭,还冤枉了你不成?”学弟灵机一动,说:“真的冤枉了,我冇玩水。身上出了臭汗,怕老师厌恶,就在家里冲了几遍澡。”老师把手一挥,“算了,没有玩水就好。”学弟接着说:“老师,那我明天还是把汗抹干净再来的。”
儿童时代的那些事,撇开正确性,都很有趣,是符合孩子天性的。那时候,蔬菜粮食是天然的,孩子也是天然放养的,孩子天性是充分释放的。
可能有人要说,这样的孩子长大,将来还不都成歪瓜裂枣?谢谢你操心,我告诉你,爱玩没有耽误修成正果,如今各方面的人才都有。除了学习没有现在抓得紧,都好玩以外,干农活、打猪草、做家务,个个都能干。
那时,能干的学生们也积极参加支农劳动。学校活动也丰富多彩,如听忆苦思甜,参观抗日遗址,瞻仰烈士陵园等等。那些野孩子,日后最起码也是爱劳动、懂孝敬、顾家庭、三观正的普通好公民。
我们的童年,是令今天孩子羡慕的。
刘宗运,出生于陂北姚集山村,年幼外出读书,现于黄陂前川工作,医师,业余文字爱好者。理念:人品要比作品美,三观要比五官正,思路要比套路深。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