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印象黄陂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滠水渔歌 > 印象黄陂 >

孝松:寒窗十二载

  • 2022-07-21 21:39:00
  • 来源:孝松
  • 浏览:
  • 字体
1952年我上小学,上学途中要经过长岭镇上近千米的一条街。来去六年,沿街两旁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但与我无关,因为我身上从未有过一分钱。上学以后,同村同族的男孩都有一个学名,而我还是小名“孝松”。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名字是父母所赐,也许我姆妈觉得“孝松”好,因为我出生十三天父亲就去世,我是一个孝子,但小时候的我不知其中含意。我只知道家族中我们这代人是“贤”字辈,儿时名字是“松”。
即大名是“贤某”,小名是“某松”,我就各取一个字,在三年级报到时就将“孝松”改为“贤松”。现在想想都令人难以理解,当时名字就这么容易更改。可能那个年代农村还没有户籍本,更谈不上身份证。
小学六年,我的成绩一般般,可能处于中下游水平,不过老师们都很喜欢我,记得有位姓柳的满脸胡子的年长班主任,经常抱着我亲。从四年级开始,班主任换了一位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帅气的鲁老师,至今我都记得他那常带微笑的英俊面容。
他做了我们两年班主任,同学们都喜欢他。五年级到学校报到时,突然发现换了一位班主任,经打听,原来鲁老师暑期“大鸣大放”学习时有“反党”言论,被划为“右派”,下放到某地劳动改造去了。
1958年,全国各行各业开展大跃进,教育系统也不例外。在积极扩大招生规模的政策中,我稀里糊涂地上了黄陂三中的初中。入学不久,因大炼钢铁,学校号召我们积极投入其中。为了响应老师的号召,我将家中的楼板撬下几块,做了一个用来淘铁砂的水槽。
我用扁担一头挑着被服,一头挑着水槽,随着大队师生奔赴几十里外的一条小河旁。据介绍这条小河中有铁砂,我们就把从河中挖出的泥沙倒入斜放的水槽上部,再用河水冲刷,比重轻的泥沙被冲掉,剩下的就是黑色的铁砂。
当时已是深秋,站在河水中冻得发抖,即便如此也没有人发牢骚,而是干得热火朝天。我还记得学校响应政府号召,绿化山林,我们那些十来岁的学生,每人扛一棵毛竹,奔往十几里外的山中栽种。后来听说那里已经形成一片毛竹海洋,造福了当地村民百姓。
我们五八级初中生大概有四五百人,入学时我分在五班,初二时,学校重新分班,我被分到成绩好的一班。我那时好像脑子开窍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学习压力一点也没有,感觉十分轻松。学校经常进行成绩测试,并公布在橱窗。因我的成绩排名比较靠前,心情特别愉悦。
学习是轻松的,生活却十分艰辛。有段时间学校要求住校,我家离学校也就几百米远,几分钟的路程。住校期间要自带口粮,我因没有钱,有时就在蒸饭的瓦钵中放点盐巴度日。现在想起来真不可思议。生活如此困难,我没有觉得苦,更没有厌学退学,我的目标就是初中毕业后能考上技校,进城当个工人。
1961年我初中毕业,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教育系统的政策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我们原有的四五百名学生,到毕业时三百名不到,这期间有的是家庭困难失学,有的是学习成绩跟不上自行退学,还有的是年龄偏大被劝退回家务农。
中考后,被录取上高中的只有十七人,升学率不足百分之六。我向往的技校没有来招生,就顺理成章地上了本校的高中。我们高一时有两个班,我分在一班,第二年增加了一个班,是从其他学校撤销高中后并入我们学校的。
我们的班主任叫夏健民,他身材魁梧壮实,四方脸,皮肤较黑,是体育课老师,学校体育教研室主任。其外表不怒自威,学生对他有种说不清的敬畏之心。他带班经验丰富,我们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要强于另外两个班级。
在学生时代,我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只有一次,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高一年级,学校放了一部《古刹钟声》的电影,片中有一个让人讨喜的小和尚被特务害死了,恰巧这之前我头皮老发痒,就剃了一个光头。不知哪位同学说我很像那个小和尚,就给我起了一个“小和尚”的外号。
后来班上不少同学不叫我名字,而称我“小和尚”,我很讨厌这个外号。自习课上,物理课代表程先文同学在黑板上写了物理课的复习内容,一笔一划,有板有眼,板书水平不输老师。不知怎么回事,他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突然在黑板边角处,写了“小和尚”三个字,引起全班同学哄笑。
我气得发抖,高声大叫:程先文!你给我擦掉!他笑笑,看着我说,不擦。一个要求擦掉,一个不擦,最后我以通牒的口气怒吼:你再不擦,我就将整黑板的字擦掉!他依旧无动于衷。
我怒气冲冲跑上讲台,不仅擦掉“小和尚”三个字,还把他辛苦板书的文字一起擦掉。事情过后,令我不解的是竟然风平浪静,老师没有过问,同学也没有责怪我,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喊我“小和尚”。我和程先文不知什么时候也成了好朋友。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高二下学期春夏之际,我姆妈突然离我而去。我的天塌了,天昏地暗,我是那么无助。在亲友老师的关心下,我最终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班主任夏老师对我特别关心,为我申请了特困补助,这在当时的农村中学是绝无仅有的。
母亲的离世,给我沉重打击,有时精神恍惚,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不过还好,总算混到高中毕业,而且还幸运地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我的命运也从此得到改变。
孝松,1944年出生于长轩岭董家河。1964年黄陂三中高中毕业,考入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扬州市工作,现已退休,定居扬州。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