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印象黄陂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滠水渔歌 > 印象黄陂 >

稻田明月:一所乡村小学的坚守

  • 2022-06-24 20:06:01
  • 来源:稻田明月
  • 浏览:
  • 字体
6月15日,朱兴安老师、刘宗运医生和我,一同走访了黄陂区长轩岭中心小学。
长轩岭中心小学坐落在长轩岭老街的南端,挤在民房和狭窄的街道之间,并不显眼。校区内有不同年代的教学楼,显得有些拥挤,但很干净。
长轩岭街道教育总支陈晓明书记、长轩岭中心小学刘旭芳校长等接待了我们。
陈书记说:“作为乡村小学教育,除了传授课本文化知识,我们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因地制宜营造好的育人环境,丰富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内容,如绿色环境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比起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资源配置相对弱一些,但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学习兴趣和吃苦精神……”
刘校长说:“也许,我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可能,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因为我从不把分数当作评价的唯一标准。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还未见面时,我预想中的女校长,应该是打扮入潮,八面风光的形象。眼前的刘校长,话如其人,平实朴素中透露出不凡。
她继续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长年关注从学校走出的学生。我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成败,还有他们的幸福指数。
有些学生离开故土,走入陌生的城市,成功过,挫败过,辉煌过,落魄过。他们,或定居在大都市,却无归属感;或心流连于故土,身却回不到家乡……
唯读唯耕是中华文化的根。当今社会发展了,农耕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逐渐变化了,但农耕文化的精神和传统需要留住。耕读教育能给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应试和学校,对于整个人生,都会起到根的定力,根的支撑,根的自信等作用。
受过耕读教育的人,会有强大的内心。人有了根基,才能做到富不癫狂,穷不倒志。当然,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很难把这种理念很好地贯彻到整个学校的工作中。这也是我接任校长的直接原因,哪怕失去评选特级教师的机会。
也许,在这个功利教育环境里,我的理念不合时宜,无法推广。但是,我要保证在我治理的学校里,回归教育的本真。”
也许我们三个拜访者,都是乡土文学的热衷者和乡情文字的作者,对于刘校长一席话,听得如浴春风,心领神会。只不过,我们只是把这种情怀写在文字上,刘校长则是把这种情怀实施在教学教育管理中。
无意间,看见桌面一蓬香菇草,长在一个自制小花盆里,花盆周围竖直排列着小树枝,底下是一圈鹅卵石。这情景与刘校长的语境,是那样的和谐。
“这盆景是我的学生设计制作的。你们转身看,后面陈列架上,都是孩子们的作品。”见我在观赏盆景,刘校长随即转移话题,并走过来介绍。
这里陈列着各种主题的手抄画报,字迹工整,主题明确。还有许多人物彩画,画在圆形的篾编腔箕中。我感叹着,这些制作精美的作品,竟然出自小学生之手!
会议室一方的墙壁上,是一个高且宽的橱窗。橱窗里摆叠着近百件各类获奖证书,彰显着长岭小学近年来的坚守和追求。
陈书记说:“这些成绩都属于过去了。走吧,我带你们去参观学生的绘画室和泥塑制作室。”
我们边走边欣赏,沿途过道和楼梯两侧的墙壁上,贴满学生的字画作品和照片——这里真的是孩子们的天下。
绘画室有两间,每间有七八个画案,画案上摆着各种颜料和画笔。四周墙壁挂着画,有水彩画、墨画、工笔画、剪纸画、贴纸画、折纸画。让我惊奇的还有植物画——用植物的果实、茎叶、根须为材料作画。还有汁画——用农作物的汁液作颜料,比如苋菜汁的红,葡萄汁的紫,菜叶汁的绿,橘子汁的黄。还有印画——用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植物茎叶和果实切片,压印出别具风格色彩的拓画。
走出绘画室,发现楼梯外面小院里,有多种盆栽的农作物。美术老师介绍说,那些庄稼都是由学生打理,用作绘画素材。
来到泥塑制作室,眼前一片情趣盎然。案台上摆满各种人物、动物、器具造型,或中规中矩,或憨态可掬,或稚拙滑稽,或古惑残缺……一方案台,一坨泥巴,一双小手,在这里,是怎样把自由的想象发挥得得心应手,无拘无束?有的作品,的确分辨不出是什么动物,但我似乎能够看出小作者童心想表达的天真烂漫。
我在想,画出这些图画的,捏出这些泥塑的小学生,会是怎样一群孩子呢?
走出泥塑制作室,下课铃响了,迎面跑来一群学生。
“刘老师好!”“刘老师您好!”
孩子们雀跃跑过来,纷纷向刘校长问好,有的投来一个拥抱,表情是真挚的,动作是自然的,眼睛是明亮的。这,才是童年应该有的模样。
“刘老师,我都两天没有见到您啊!”一个女孩的话,让我们顿时懵蒙。
原来,从没请假的刘校长,这两天请了病假,今天是带病迎接我们的参观学习。
陈书记的电话又响了——区教育局来人调研了,他不得不走了。感谢陈书记在百忙之中接待我们,给这次走访活动增添了色彩。
刘校长又带领我们到学农基地继续参观。
途中,刘校长说:“儿童水墨画和泥塑,从眼前看是高投入低回报,也不做教学考评的,而且,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会很难,所以许多学校放弃了这方面的努力。
我一直坚守这方面的教学,不求结果,只注重其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激发孩子潜能和学习兴趣,养成动手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孩子应该是有较大收益和回报的。
每次各级小学生艺术比赛,如果交参赛作品,我们很难获奖,因为城市小学有优质的资源、有名师指导、或者后期制作,我们孩子的作品相对显得单薄。但是,如果参赛的是现场制作,那么我们的孩子很容易获奖,因为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明显比其他学校孩子强些。这,就是我的追求。”
说着我们就来到了学农基地。
原来这个学农基地就是以前的十棵松小学,坐落在黄土公路西侧的山岗上,树木繁茂,视野开阔,风景优美,离本校大概十余里地。
进入大门,便是一个宽阔的操场。操场左侧是唯一的教学楼,右侧是三四米的高地,三组台阶之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刘校长带领我们从台阶上去,山岗上成排的果树,直到最北头的平房那端。果树下的野草收拾得整整齐齐,果树间的地砖打理得干干净净。
山岗的西侧,是一排排梯地,种着各种蔬菜。我们顺着台阶下去,两侧菜地里,豇豆、苋菜、茄子、辣椒等,应有尽有。
下到山岗西侧的底端,有一排学习做饭做菜的勤学制作间:更衣间、择菜间、洗菜间、切菜间、炒菜间等。
沿着山岗西侧底端向南走,尽头是一片竹林。刘校长即兴说:“竹林不应该只属于山野和林园,还应该属于校园。竹文化主题学习不仅让学生懂得课本知识,还要懂得基本的稼穑,更应该懂得欣赏和传承。”
沿着竹林拾级而上,穿过教学楼,来到内面的小院里。哇!好一组农耕实体造型!我们争相去体验一把久违的记忆。
见我们乐此不疲,刘校长依次打开两间教室,脸上露出神秘的微笑。一行人进去一看,哇!我们就像穿越到了传统的农耕时代——教室梁上吊着的、四面墙上挂着的、四周地下摆着的,都是收藏起来的各种老农具。鳝鱼篓,芭篓,菜篓,蓑衣,犁耙,水车,独轮推车,扁担,水桶,马桶,风车……等等,还有我都说不上名称的农具,一件件在那里无言而立,就像一位位时间老人,慈祥和蔼看着我们,诉说远古的艰辛、收获、喜悦。
“一碗饭,一碗面,都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作为农村的孩子,更应该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从种子,到犁田,耙地,到播种,到锄草,收割,收藏,加工等,需要怎样的劳作,需要怎样的工具。现在是科学种田,传统农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要让我们后代知道,前辈的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些农具承载着怎样的历史重任,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陈列这些农具,并不是让学生拘泥前人,而是让学生认识到,在科技竞争的当代,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如此璀璨的农耕文化,那么我们这代人,应该给后代留下什么?”刘校长如是说,句句说到我们心坎上。
临走时,刘校长流露出一丝忧虑。这个学农基地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尚有三个学生在读。如果哪天这里没有学生了,这个学农基地还能坚守下去吗?这所濒临消失的学校兼学农基地,地势风景得天独厚,已经有商家关注。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这块芳草地能坚守多久呢?就算坚守下来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孩子们有时间有心情来这里体验耕读勤学的真谛吗?
稻田明月,出生于蔡店郭岗,定居黄陂前川。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