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鸟儿在我家拱形院门的月季丛中筑巢,五一前的一天傍晚,终于被我们无意间发现。鸟窝里静静地卧着一只鸟,取来手电筒照过去,鸟儿竟没有一丝地被惊扰,绿色的羽毛颀长而美丽,我叫不出鸟名,问过邻居,也不甚了了。
天亮后,趁着鸟儿飞去觅食的空档,踩上凳子仔细观察,鸟窝做得精巧而别致,窝里平静地躺着三只可爱的鸟蛋。鸟儿觅食归来,在旁边的腊梅丛里叽叽喳喳地叫着,待我们离开后,回到鸟窝。此时,在鸟儿眼里,我这个主人分明是个入侵者,进出院门,似乎也惊扰了它的生活。
发现鸟窝的第二天,正值周日,又是五一假期,湾里似乎多了一些从城里回来的人,下午出门一个半小时的光景,鸟窝不翼而飞。问遍邻居,都说不清楚。
此时,从门前走来一群初小学生模样的孩子,看起来年龄都不大,其中一个孩子大约上小学高年级,踮起脚朝鸟窝方向匆匆一瞥。正是这一瞥,我断定他对这个鸟窝是了解的,也许,就是他们盯上了鸟窝和鸟蛋,掏鸟蛋对于这群好奇的孩子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近几天看到新闻热点在讲小学教材里的插画是如何地与大众审美相去甚远,如何地崇洋媚外甚至画错国旗、涉嫌刑事犯罪。近几年也陆陆续续地听到一些红色的名篇,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被移除教材,还有鲁迅的作品被大量删减。
且不说新闻中所提到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这些在我等小民百姓看来确实难以辨识。单单回忆起鲁迅先生追忆私塾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的片段至今印象深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百草园的草木花鸟灵动而有趣,孩子们读后或许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想象和向往,听说,这一篇文章也从小学教材里删除了。
也许这些孩子们没有读过这篇文章吧,如果读过,怎会对一个鸟窝下手呢。这或许是我在胡思乱想,哈哈。
一个月过去了,那只鸟,或者是两只,并没有飞远,仍在腊梅树丛里叽叽喳喳。莫名地,我想到了鲁迅笔下那个失去孩子的“祥林嫂”!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