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陂区与孝感市大悟县交界的大别山中,坐落着被誉为“武汉抗战第一村”的姚家山村,时至今日,该村依然留存着诸多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遗迹。
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机关旧址位于黄陂区蔡店街姚家山村。由大礼堂旧址、李先念、陈少敏旧居、后勤部旧址等九处建筑组成,是武汉市唯一保存较完好的近现代革命文物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在医务室旧址内,手术室陈列有当年的手术床,白色床单上血迹清晰可见;在参谋处旧址,桌上摆放着旧电话、煤油灯、笔墨纸砚,再现当年烽火岁月;印刷厂旧址,展示了一些抗日战争时期印刷出版的报刊。
1940年,李先念率领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新四军五师前身)深入敌后进驻姚家山,与前期到达鄂豫边区党委负责人陈少敏会合,在姚家山村开始了长达6年的驻扎指挥,姚家山形成了军民团结一致的氛围,迅速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红色堡垒。
当时,军队几百号人住进了姚家山各家各户,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据说,新四军在姚家山驻扎了6年,与当地村民相处非常融洽。1941年,新四军从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都和村民们分享,一家一户地给村民的门上挂猪肉。
在司政大礼堂旧址,李先念、陈少敏等当年在此办公。自新四军第五师来到姚家村后,村民便主动把祠堂提供给部队作为司政机关大礼堂。礼堂一楼是李先念办公的地方,也是当时的战略指挥中心,第五师在这里召开大型会议。
第五师之所以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来源于李先念等边区领导人坚持走群众路线。他们经常提醒干部,“要遵守群众纪律,尊重群众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和鱼水情谊”,强调:边区的发展,一定要发动群众,要与群众最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兴修水利,抗旱救灾,生产自救,合理负担,减租减息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贯穿到发动群众的实际工作中去,把为群众服务作为衡量地方干部工作的标准。
作为抗战时期鄂豫边区建立较早的核心根据地之一,姚家山村成为这个时期武汉外围坚持抗战的重要指挥中心。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新四军第五师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战,建立了5万多人的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强大兵团,有力地从战略上配合了八路军、新四军兄弟部队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国民党抗日部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当时,新四军第五师的抗日武装通过“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其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是战场缴获和购买国民党军队遗弃的,破损情况严重。1940年,第五师设立修械处,开始进行系统的兵工产品的研制与生产。就是在这种敌我力量差距大的情况下,在鄂豫边区抗战中,新四军第五师在边区人民的支持下,实现了收复失地、解放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如今,整个姚家山村宛如一个大的革命文物群,成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著名红色旅游景点。为完整展示新四军第五师的丰功伟绩,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暨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开馆,展览用大量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再现当年新四军第五师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岁月。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