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子形状是上大下小的正方台形。一般选用上等的硬质耐磨的木材,做出四块梯形和一块正方形木板,再合角斗榫拼接到一起即成。为了增加它的牢固性,有的还用锔钉加固。
“升”是“石斗升合”中的“升”,“石斗升合”作为计量名称是很古老的传统容量单位,属于“市制”单位,换算关系是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而斗和升子这种用来计量粮食的量器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也已存在了几千年。到建国初期,“石斗升合”这种计量方法在农村也一直沿用,如:“今年一亩地打了几斗麦子?”“你家今年收了几石粮食?”日常生活中说话也常用“一升面”“二升米”等。
农村当时秤比较少,而且粮食又是大宗商品,大量过秤比较麻烦,所以人们还是习惯用“石斗升”来计量。但因粮食品种不同,操作方法各异,再加上各地的斗和升子多为自制,样式不同,大小不一,所以使用容量(容器)计算粮食的重量带有许多不确定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对度量衡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石斗升”作为粮食的计量单位,改用了衡器的秤来做称重的器具了,“斤”成了法定的称量单位。记得农村合作化以后,交公粮、分粮和市场买卖粮食都使用秤而不是斗升了。
从此,用“石斗升”计量粮食的方法基本上被淘汰了。现在三四十岁的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计量”方法和“单位”名称。过去用的斗现在只是婚俗的道具,升子只有在边远山区的一些人家中才能找到,成了一种只是用来盛粮食的工具。
升子装满了再往上加,到堆不下为止,叫“满升”或“尖升”,装满后用手指或筷子沿升子口刮平叫“平升”。这都是旧时的“术语”。
我家的这个木升子,听母亲说是土改时分得的,当时笔者很纳闷,土改是分土地呀,怎么一个升子也分呀!母亲说,土改时,地主家的家什只留一套,其余的东西都分给贫苦人家。我家的这个升子至今已60余载,其角已磨圆,面已凹凸不平,有的锔钉也已脱落,有的地方还开了口子,但整体形状可见,边长19厘米,底边长10厘米,高10厘米,四角和底板均有锔钉加固。建国初期,在农村各家各户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木升子,现在则已基本上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难得一见的民俗旧物。
老家有一种生育习俗,谁家的媳妇怀了孕,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会用升子装着鸡蛋去看望,孕妇接过升子,抱于怀中,寓意早生贵子,因为鸡蛋是生命的象征,而升子谐音“生子”。
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升子还担负着借粮的责任。虽然母亲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但她懂得知恩图报,常常告诫我们,在还粮时一定要尖升,以感谢邻居乡亲们的搭救之情。
升子常年和五谷杂粮依偎在一起,形影不离,阅遍沧桑岁月,人间冷暖。作为伴随了农民几千年的传统小农具,一个农耕时代的见证物,升子已逐渐躲进了乡村记忆的深处。现在人们丰衣足食,吃穿不愁了,这样的好日子怎能不珍惜呢。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