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历史上曾先后隶属西陵、石阳、滠阳等县。在现今的武湖、滠口以及县城附近,自东汉末年至明清的近两千年时间内,属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所重视,群雄纷争,战火不断。
一、黄祖在武湖阅武屯兵
东汉末年,刘表任荆州刺史。当时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已有鼎立之势。刘表惧怕吴国的军队入侵,派江夏太守黄祖修筑黄城作为重镇,抵挡江汉这个关口。为战备之需,黄祖终日在武湖阅武习兵(见《元和郡县志》)。
二、孙权征江夏围石阳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因江夏与东吴接壤,民心不安,于是派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治守石阳城(在黄陂县西23里)。而当时东吴就屯驻在武城(又称武口城,在黄陂县东南)。黄武五年(226年)秋,孙权得知曹操驾崩的消息后,即乘人之危,派兵5万围石阳城,而文聘领兵坚守。相持20多天后,孙权退兵而去(见《吴志·孙权传》)。
三、弓钦败于滠口,割安陆分置滠阳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朝廷在荆州征兵讨伐叛党。义阳蛮张昌(安陆人)乘被役兵民不愿远行之机,网罗数千兵役和饥民,聚众叛乱。张昌把安陆县内石岩山作为据点,改名为李辰,后发展到万余人。江夏太守弓钦派兵讨伐,败走滠口。于是张昌倾巢出动攻打江夏郡。弓钦派兵迎战,再次失利,与部将朱伺败走武昌。张昌据守江夏。后来朱伺以各县都归附张昌,惟独本声讨,为避嫌疑,且不愿于与张昌同县,请求朝廷另立县治,于是将安陆东界割让,设立滠阳县(见《晋书朱伺传》)。
四、王真袭荆州,陶侃奔滠中
西晋建兴二年(314年),湘州刺史杜弢作乱,领兵进袭荆州等地。武昌太守陶侃、浔阳太守周访、历阳内史甘卓等人合兵讨伐杜弢。杜弢正派兵围剿浔水城,陶侃督兵支援,派部将朱伺攻打杜军。杜退守冷口,陶侃预料杜弢会乘虚攻打武昌,于是与朱伺带兵抄直路回武昌。不久,杜弢的军队果然来到,朱伺出兵迎头痛击,杜逃往长沙。不久,陶侃又被杜弢别将王真攻打,败走滠中。幸得周访支援,才将王真击退。
五、吴子阳进军武口被王茂击溃
齐中兴元年(501年)五月,东昏侯萧宝卷派军主吴子阳、陈虎牙等,率领十三军救郢州(江陵),屯驻巴口。6日进军武口(又名沙芜口,元代以前属黄陂)。雍州刺史萧衍命令军将梁天惠等屯驻渔湖城,唐修期等屯驻白阳垒,夹岸相对,专等东军到来。吴子阳行进到加湖(黄陂县西南,后湮没)距郢城约30里时,只见西师沿路驻扎,不敢迎敌,只是依山傍水修筑寨子加固防御。当时春水暴涨,萧衍派王茂率兵夜袭加湖。吴子阳未曾设防,突然听到西军到来,战鼓喧天,还未来得及部署军队,那王茂军已登上岸来攻打寨子,杀进帐中。吴子阳急忙上马,仓皇逃走,其将士或被杀死,或被淹死,不计其数(见《资治通鉴》)。
六、梁武帝筑冶城修战具
梁武帝萧衍任刺史时,为攻打郢州,曾在东城子(黄陂县东南25里)筑城池、冶兵器、修战具。故东城子又名冶城。《城冢记》、《方舆纪要》、《湖广通志》等都有记载。
七、宇文亮拔黄城,黄陂始置县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周宣帝宇文赟因贪恋酒色,不愿早起上朝,将帝位禅让给年仅7岁的太子宇文衍,改大成年为大象年。这年11月,突厥派特使来请和,宇文赟答应了,并命赵王招女为千金公主,许配突厥。宇文赟认为北方再无战事,想出兵南方攻打陈国。并派杞国公宇文亮攻打黄城,其余人分别打寿阳、广陵。陈国人望风而走。这一带陆续归周所有。周主将黄城镇隶属南司州,并在黄城西40里独家村设黄陂县(《元和郡县志》:周大象元年改黄城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
八、李神福进围鄂州,兵败滠口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三月,淮南将李神福进围鄂州,武昌节度使杜洪向梁王朱全忠求救。李神福派鄂将奉皋乘轻舟到滠口,把火炬举向树梢,杜洪见了,以为救兵到来,却不知是奉皋烧芦苇聚众。4月,朱全忠部将韩勍率兵万余人驻扎在滠口,用以救援杜洪,双方交战,李神福溃败(见《资治通鉴》)。
九、蒙古南侵,在黄陂取民船渡长江
宋朝末年,蒙古举兵南下。开庆元年(1259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从大胜关(黄陂县北80里),别将张柔率兵从虎头关(麻城县北)分头进发。宋朝军队纷纷败退。沿江制置司张玠徵张榜告知黄陂,北兵(蒙古兵)将在黄陂取民船渡长江。待蒙古兵一到,在利益的驱使下张玠徵迫使一些渔民把渔船献出来,让蒙古兵渡过长江攻打鄂州(见《宋史理宗纪》)。
十、元伯颜偏师南下,由沦河进袭沙芜
宋朝咸淳十年(1365年),元兵统帅伯颜从蔡店到汉口察看形势,宋将夏贵用战舰据守要害地点,王达扼守阳逻堡,迫使元军不能前进。鄂将马福言从沦河(滠水)进入沙芜口(见《续通鉴》)。
十一、刘六啸聚大陂山
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霸州人刘六、刘七揭竿而起,李隆、杨虎、朱千户都依附二刘,从河南进入罗田,继而进入黄陂大陂山(县东北30里),大肆掠夺财物。湖广巡抚刘炳命令武昌卫军组织追杀,刘六被逼死水中,刘七纠合水寇由黄州九江到通州,也战败死在水中(见《方舆纪要》)。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