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出长堰街4公里就是黄陂东乡的白龙山。清同治时,以捕杀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德海而闻名的二品振威将军王正起,就是白龙山今白龙寺村田铺咀湾人。
明清时,白龙寺香火旺盛,时有“东乡寺富白龙最,僧人枕着银子睡”之说。
白龙山和木兰山一样,亦是一山存佛道两教。白龙寺、三慧堂等属佛教,白龙山上的小寨观音阁属道教。
相传白龙山佛教始于唐贞观年间。五代时,战乱连年,白龙寺毁于兵火。明初,旮月禅师重建木兰山上上古禅寺后,其弟子“灏公一源”复建了白龙寺。一源亦称能源,46岁时到白龙寺。一源圆寂后,他的弟子明知一源之前的白龙山就有宗教香火,出于自身的名利,却尊称一源为“开山住持”。正因为如此和其它方面的一些缘故,明嘉靖后,不少记载便认为白龙寺始建的时间为明初。
观音阁亦称观音殿,元末毁于兵火,明初按原貌复修,永乐中期扩建后,建筑面积由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大到500平方米。
明清至民国初年,白龙山上的佛道两教每年都要举办各种中小型庙会。如正月初九的玉皇会、二月二十九的观音会、四月腊月初八的如来会、四月十四的吕祖会、四月二十八的药王会、五月十三的关帝会、七月二十二的财神会、七月三十的地藏会等。庙会期间,其香火收入和功德钱归各教所有。相对来说,白龙寺佛教香火收入比观音阁道教香火收入要大。
白龙寺明初复建不久,即遭火焚。旋即又由白龙山下王氏槐荫堂出资复修。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张献忠农民军数路在黄陂活动。一路功破了木兰山、周家寨、张家大厂等山寨城堡,另一路到白龙山后,勒令大户出粮出钱,继而捣毁了包括白龙寺、观音阁在内的白龙山一带的寺观。白龙寺所藏的宋元版藏经均遭火焚。
在乾隆五十年(1790年)前后,白龙山上王姓槐荫堂先祖鉴于寺庙破旧,香火黯淡,再次修复了白龙寺,并与其它姓及有关僧尼共同复修了三慧堂和观音阁。清同治《王氏宗谱》载转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修订的《王氏宗谱(纂修宗谱原序)》一文中,就有“白龙寺复建,功于木兰仙山”的记载。因为王氏复建了毁于兵火的白龙寺,所以,乾隆末年后,入住白龙寺的僧尼全是白龙山周边的王姓人。白龙寺复建后,香火十分旺盛,时王家河、甘棠、蔡榨、长堰及外县黄安、麻城、新洲、孝感、安陆等地均有香客到白龙寺进香还愿。白龙寺周边的王姓人几乎都参拜白龙寺,在同等条件下,其膳食住宿等较之外地外姓人要优惠。对此,一些外地香客半真半假地说:“白龙寺的菩萨保佑众生公平,白龙寺的和尚待客有异”。其实,“王姓僧尼一个寺”,在当时社会和特定历史条件下,也自有其道理。因为,白龙寺受毁后,屡次都是王姓槐荫堂出资修建。
明中叶前,观音阁内供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财神、文昌、长春真人、药王等神,明中叶后,一度易道教宫观为佛教寺院,取名观音殿,是什么缘故,现在难以考证。到光绪末时白龙山小寨观音阁尚有建筑10余间,面积达500余平方米。文革初期,观音阁被毁,现修复了3间石墙红瓦屋作为宫观,其设施十分简陋。
观音阁虽不大,但名声在外,除此处神坛祈福求雨、还愿等灵验外,其阁院内的两口水井,亦非常有名,特别是东井。西井深约2米,东井深约5米。洗衣洗菜等用西井之水,东井作为吃水井。东井水冬暖夏凉,百日大旱,水位不减,所含矿物质,能治疗多种疾病,清时白龙山下曾有人作诗日:白龙神水一时传,不是神水是山泉,天然生成有药用,难怪高人住此山。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