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爱国街是横店镇(现为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道办事处)的一条非常窄小的小街,现在叫宏和巷,小街不算很长,东与横店车站相邻,西与前进街相交。一九五九年,我们第三次搬家,租住在这条小街上,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时光,我家隔壁就是民营企业剪刀厂的西厂区,这三年我也见证了横店剪刀厂当年的辉煌时刻。
爱国街虽小,但小街上当年有二个明星企业,是当时年轻人找工作向往的好单位,一个就是横店机械厂,儿时走进厂区觉得厂房宽大,厂内安装的车床、钻床等飞速旋转,有节奏的响声,就好像听到了美妙的音乐旋律,令我神往,电焊机焊接时火花四溅,厂内一派繁忙景象,而另一个则是横店剪刀厂,是一家生产日常生活家用剪刀的企业,虽然工作比较脏累和辛苦,名字也没有机械厂好听,但当年的生产规模和职工人数,两个厂区面积都比机械厂大,更为主要的是生产的剪刀产品一部分是出口到东南亚国家,而名气上要比机械厂大。
剪刀厂在爱国街上南北两边分东西两个厂区,西厂区是进行剪刀下料、锻打、淬火成型的半成品加工区,厂区内几十个小烘炉有序排列,师傅将下好的料放在烘炉中加温,烘红后夹出放在铁铮上反复锻打成半把剪刀半成品,几十个工人就是这样每天工作,年复一年的忙个不停,厂内最大设备就是一台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工人们技术革新制作的自动电锤,即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每天电锤巨大的砰砰响声夹杂着烘炉师傅们的锤击声响彻整个爱国街,紧邻隔壁的我家,每天都经受着震耳的噪音和漫天煤灰的影响,但当时的我家和邻居只能接受这种现状,早就习以为常,不过每晚电锤的开启对于我的学习倒是借“光”不少,因为在哪个年代,我家仍用煤油灯,剪刀厂每天晚上的加班,厂区灯火通明,我经常和街上的几个同学搬着凳子到厂区门口借着厂内灯光做作业和自习,三年下来受益匪浅。
剪刀厂的东厂区工人比较多,主要是进行半成品的钻孔、抛光、磨刃、铆合成型等工序,钻好孔的剪刀半成品首先进行粗砂轮的打磨,然后再进行细砂轮的抛光,几十台砂轮机一开,在厂区内对面讲话都听不清,打磨和抛光的砂轮片都是用布做的,只有在换砂轮片时,厂区才稍微安静些,打磨抛光好的半成品又送入下道磨刃工序,最后才进入铆合工序,师傅们将左右两个半把剪刀首先进行选配,选配好后就将铆钉放进孔内,在小铁铮上用手锤反复捶打,铆合这道工序是个细致活,都是有经验的师傅来做,如果铆合过紧,剪刀就不灵活,用时费劲,如果铆合过松,剪刀就不好用,经过铆合,一把把油光铮亮的剪刀产品完成,用油纸包好装箱发往全国各地,对于出口的剪刀,则增加了两个小的环节,一个是在铆合部位增加了两个小黄铜垫片,一边一个。另一个是在剪刀手握弯曲部分缠上红色、绿色圆形实心的细胶带绳,这二项的增加,使剪刀看起来更美观,使用起来手感更舒适,深受东南亚国家的欢迎。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最后一次搬到了文教街定居,我也上初中了,随着时间的变化,镇上各企业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剪刀厂也因各种原因进行了转产转型,终因没有好的产品而被淘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全家也早已搬离了横店,远在上海的我,每当想起剪刀厂电锤震耳的响声,就回忆起童年艰苦生活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我,更懂得学习的重要和工作的不易,也正因如此,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又不断的学习,上了中专,又读完大专,成就了我一辈子的美好人生。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