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四年长江上游连降暴雨,造成了长江中下游水位暴涨,严重的威胁到武汉等下游城市及农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百万湖北及武汉人民昼夜奋战在抗洪第一线,最终取得了抗洪斗争的完全胜利,在这次抗洪斗争中,草包(草袋)在堵漏,筑堤坝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当时最紧缺的战略储备物资之一,这时横店草包厂应运而生,并在几年时间得到了较快发展。
最早的草包厂是在前进街与文教东街接口的交叉处,仅有几间平房和一个不大的院子,平房里紧紧摆放着几十台打包和草绳编织机,由于操作比较简单,几十名工人经培训后就能上机操作,很快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由于草包厂的正式生产,我们家及镇上很多家都和草包厂有一段特别的联系。
草包的编织生产过程不复杂,基本都是女工操作,木制的打包机有点像早期农村常见的手工织布机,但比织布机高和宽大很多,编织的原理是相通的,首先操作的工人要把细草绳根据要求上下缠绕在机器上下的木桩上,就好比织布的径线,然后一只脚踩动机器底部的一只踏板,机器左边的直木钩穿过径线,女工用右手把一小束稻草挂在钩上,踏板松开,直木钩就把稻草拉进径线中,然后踩动另一只踏板,径线就上下调换,再踩另一只踏板,木直钩又穿进径线,木直钩就像织布机的梭子,就这样来回反复操作,一会儿一个长约二米,宽约一米的草包雏形就织好了,女工剪掉径线草绳,并分别将草包二头的草绳打结封口,然后进行下一个草包的操作。
当年草包需求量大,工厂白天晚上加班生产几十台打包机踏板有节奏的响声,轻轻的划过小镇的夜空,每天打包机生产出的草包还要进行下道较简单的工序,近似于布的锁边,由于工厂没有那么大,厂里就安排分给居民各家进行,当然这样的好事不是镇上所有居民都能得到的。
当年我家住在镇上一街道前进街的北头,隔壁住着一个草包厂的女职工,她年纪不大,我们叫她文波姐,母亲就因为托她,所以我们每次都能从厂里领到二十个草包雏形,进行锁边加工,这个活对于每个居民家庭来说有三个好处,一是能挣到钱,二是不占用上班时间,大人小孩利用业余时间都可以做,三是在进行锁边编织前要将草包两边长短不齐的草剪齐,只留下十多公分编织,剪下的稻草还能烧火做饭,刚开始放学回家是母亲教我编,那时我小,有点笨,总是编不快,在离我家隔壁不远,一户郑姓家的小姑娘,心灵手巧,编的很快,邻居们都围着看,我也远远的站着,偷偷的学,很快我也能熟练地编了,每天放学后,就把剪好的草包铺在街上,在吃晚饭前就能把二十个草包编完成,一个月也能挣到一点钱,全家可高兴啦!
六十年代初,由于经营的扩大,老厂房实在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就在镇北面建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新厂区,人员设备也增加很多,每天的草包生产数量激增,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各种原因,营销发生困难,库存增多,厂里的生产几乎停顿,面临倒闭,经主管上级部门多次协调努力,草包厂正式转型成为营销势头正旺的地方国营缫丝厂,车间里女工们头戴白色的圆形工作帽,身上扎着印有红色“黄陂地方国营缫丝厂”的白色围裙,整个厂区焕然一新,生产一派欣欣向荣,当年许多年轻人特别羡慕能到缫丝厂工作,我同班钱姓女同学初中毕业后有幸成为缫丝厂一名正式职工。
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缫丝厂也经过了几次生产转型,都没有发展起来,现在只有当年的厂房还在那里,见证着曾经的草包厂、缫丝厂的存在。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