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人文故里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滠水渔歌 > 人文故里 >

彭丽丽:冬夜遥忆麦芽糖

  • 2021-08-24 19:31:05
  • 来源:彭丽丽
  • 浏览:
  • 字体
夜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集《受戒》,里头有一篇《小学同学》,讲到一个外号叫蒌蒿苔子的同学家里开了一片糖坊,读到“糖坊是做麦芽糖的”,我就想起小时候吃过的麦芽糖。
麦芽糖在我们这儿被称作白糖,跟红糖不同,跟白砂糖也不同。它不是颗粒状的,而是一块白石板似的,四四方方,平平整整,所以我们这里有人也把它称作“板糖”。
白糖其实并不白,是浅浅的奶黄色。为便于存放,不粘包装纸,做好后会在表面抹一层白粉。小时候听母亲说是石膏粉,但长大后觉得不可信,因为我们吃糖的时候往往把粘在糖上的白粉也吃了。石膏粉怎么能吃呢?
离我们村一两里地有个竹林湾,湾里有一家“糖坊”,也是我知道的周围几个大队里唯一的“糖坊”。
那糖坊其实并不在湾里,在离湾子几百米的一座石头山上,单独的一栋宽大的屋子,只熬糖,并不住人,前面有个院子,大约是为了堆放柴草方便。说是山,也算不上山,我们这地方是丘陵,高一点有石头的地方都习惯叫山。
我念初中的时候,每天从石头山上经过三四次,经常闻到那栋房子里散发出的诱人的甜香味,但我竟然从未把这香味和常吃的白糖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我迟钝,而是我每次去换糖都是到竹林湾,并且我去的次数极少。
对,我们这里的麦芽糖是换回来的,而不是买的。用什么换呢?用细米。细米,不是小米,只是稻谷在加工去壳时被弄碎的米。细米颗粒小,被滤下来时里头往往混杂着谷头子细砂子和稗子,不容易弄干净。
细米,一般人家是不吃的,要么拿来煮给猪吃,要么拿去换糖。虽然是换,糖坊收米也是有讲究的,杂质太多的米不要。大约是不易弄干净那些残留物的原因。而糖里有砂子,是最破坏糖坊声誉的。
糖坊的主要顾客并不是附近村子的散户,因为并不是每一家都舍得用细米换糖的。毕竟那时候穷,细米煮给猪吃了还能长点肉,过年可以卖钱,若是换糖,孩子吃了也就白吃了。
隔三差五来糖坊的,是骑着二八载重自行车走村串户的小贩,他们拿了糖,穿行在各个村湾,摇着车铃铛喊“细米换糖”。除了细米,他们也收小孩子偷拿出来的破铜烂铁,当然,都是随手从板糖上敲一小块下来,孩子接了糖,也不嫌多少,极快地塞进嘴里,躲在无人的屋角吃完。
我认识的人里有好几个是做换糖生意的。我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是民办教师,每天一大清早就骑上自行车出门细米换糖换面,等他匆匆回来时,往往是上过一两节课了。
当然,那时候学校的管理并不严格,空堂也没人管,即使学生打破脑袋,老师回来后,也是各打五十大板,没听说过有家长找到学校来理论。
还有一个做换糖生意的,跟任老师不一样,他的生意场在城里。听说他不要细米,要铜或者铁,现钱更好。也是,城里人吃的米都是买的,哪儿有细米?即使有,他收了怎么弄回去?铜和铁就好办多了,废品收购站都抢着要呢!
别小看换糖生意,这人可是带过好几个媳妇回来。不过,都是见光死,几天就走了,走了就没再来。这个,可能是他家太穷的缘故。由此可见,细米换糖是小生意,最多只能贴补家用,发不了家。
父亲爱吃白糖,母亲就常为他备着,一年四季,只有夏天没有,因为夏天热,糖会涎。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五屉柜上摆着两个白瓷坛子(据说是父母结婚时买的),其中一个就是放的白糖。
前面说过,白糖又叫板糖,是石板样的一块,为了存放和拿取方便,买回来就会把它敲碎。但是敲碎后容易粘结在一起,所以就要用米花或者米粉跟它混在一起存放。在我们这儿,这叫养糖。
听听这叫法,养糖,多有深意,多温暖!其实我并不爱吃白糖,它太甜,还粘牙。但我喜欢吃养它的米花和米粉,所以对白糖还是比较欢迎的,偶尔还会提了细米去竹林湾换糖。
母亲很会做米粉。把糯米和粘米按比例掺在一起炒熟,加入炒得喷香的黄豆和芝麻,干的打成粉,就成了。米粉很香,我喜欢干吃,加上红糖拌匀,嚼起来甜津津的,满口生香。父亲喜欢用开水冲米粉,把白糖放进去泡软了吃。我也试过,甜是甜,可米粉不够香。
小的时候,家里并不是常有米粉,因为打粉子得去豆腐家,只有他家有一台打浆机。但是我们村里的豆腐家很奇怪,只在过年做来料加工的生意,平时是不做豆腐也不卖豆腐的。因为这个原因,母亲就限制我吃米粉,白糖不吃完,米粉不准吃完。
后来,住在汉口的叔叔家换新房子,搬回来一些不要的旧家具,里面竟然还有一个小石磨。这下,想吃米粉可以随时磨了。不过,磨起来挺累的,转几圈,手就酸了。
我念高中的时候,住校,离家四五十里。家里穷,除了必须的生活费外,拿不出多余的钱。母亲怕我晚上自习后会饿,就长期帮我准备米粉和白糖,我总是多拿米粉少拿白糖。那些米粉,大部分是母亲用小石磨一圈一圈地磨出来的。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零食多了,白糖和米粉就慢慢备得少了。特别是父亲走了之后,家里彻底不买白糖了,米粉也是偶尔才有。其实,米粉早已不用自己动手磨了,村里有几家置办了打浆机,随时欢迎来料加工。
我们从村里搬出来之后,白糖和米粉完全从生活中消失了。城里没有熬糖的糖坊,也找不到打米粉的人家。
有一回逛超市,在调味品区,我竟然发现了米粉的踪迹。惊喜之下准备买一点,可打开一闻,没有熟悉的香味,顿时大失所望。
还有一次在小区里听到有人喊“卖棍子糖”,我才想起,换糖早已成为过去式,都改成卖糖了。其实我们那里农村已经没有细米,大家都是买米吃。板糖已经改成棍子糖,淡黄色的糖,大拇指粗,一截一截的,像折断的树棍子,身上沾着白粉,放在一起也不会粘,根本不需要米粉或者米花来养。
可是,我还是喜欢米粉养的白糖,看起来有棱有角,吃起来却比棍子糖软得多。
不知道竹林湾的糖坊还在熬糖吗?冬天来了,那片黑瓦上还在冒着雾一般的热气吗?还有香甜的麦芽糖气息漂浮在石头山周围的空气中吗?我依稀看见那个提着细米走在乡间小道上的少年,还有坐在小石磨边一圈一圈磨着米粉的母亲。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