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人文故里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滠水渔歌 > 人文故里 >

李文浩:纳鞋底

  • 2021-08-25 20:48:36
  • 来源:李文浩
  • 浏览:
  • 字体
在旧时代,做鞋是最重要的女红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都要穿鞋,一年四季都离不开,更重要的是在人的衣饰当中,鞋的磨损最厉害,尤其是下苦力的男人,差不多一两个月就磨坏一双。那个时代,鞋还有爱情信物的作用,当一个女子为一个除了亲人之外的异性做鞋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托付终身的意思了。在特殊的年代,鞋还有时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比如战争时期,送军鞋那可是体现你拥护不拥护共产党,拥护不拥护八路军的重要表现啊。
那时,黄陂地方无论城乡,人们也都是穿布鞋的。春夏单布鞋、冬天棉布鞋,还有婴幼的猫头鞋、老人的棺头鞋。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的女人几乎是手不离鞋底的,似乎那鞋底永远也纳不完。在家里就不用说了,就是到别人家串门,到生产队问活计,都是一边说话,一边纳鞋底。甚至下地干活,筐子里都要捎着鞋底子,歇地头的时候,也要抽空纳上几针。我觉得农村妇女一个最优雅的动作,就是她纳鞋底的时候。尤其是一扬胳膊,在头发上抹针的那个姿势,似乎飘飘欲仙,简直就是一种优美的舞蹈,体现了东方女性温柔、矜持、勤劳、贤惠。
做鞋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第一步,要先“打袼褙”,(黄陂人叫“糊壳子”)。在一块平板上(很多时候就是用一块门板),先铺上一层纸,将平时积攒的破布条、破布块(黄陂人也称“破片儿”),铺满整张纸;上面刷上一层浆糊(有时舍不得用白面熬浆糊,就用剩下的残粥代替),上面再铺一层破布。如此反复几遍,大概有五六层的时候,拿到太阳底下去晒。晒干了,就可以做鞋底的坯子了。要事先按照穿鞋人的脚的尺寸,描绘出“鞋样子”。一般人家都会将每个家庭成员的“鞋样子”夹在旧书本里保留着,做鞋的时候,拿出来就直接用了。将晒干的布壳子按照“鞋样子”剪成鞋底的形状,用白布条沿上边儿,用浆糊把五六层的鞋底壳子粘在一起,再把粘好的鞋底用一块完整的好布包在上面,这样,就可以用针纳了。纳鞋底有几件工具是不能少的:针是大号的,多为有三个叉老牌子的,线是纳底线就不必说了,起码还要有顶针、锥子、小钳子(黄陂人叫起针),有的还会用鞋夹板。因为鞋底厚,用针不容易扎透,可以先用锥子扎个眼,针就轻易地穿过了;顶针的作用最大,因为人的皮肤禁不住钢针,戴上类似于戒指的顶针,钢针不会直接顶在人的手上。顶针的作用是往里顶,小钳子的作用则是往外拉。这边顶进去,那边拉出来,这一针才算完成了。这就是说,纳鞋底时,右手中指套上顶针,左手捏住鞋底,右手的拇、食、中三指把住针,用“顶针”顶住针“屁股”,使劲往厚厚的鞋底上推压。但也不是全凭力气就能穿过的,更要讲究技巧,拔针时,不可歪斜,不能摇摆,不然针屁股会断掉的。有的妇女使用小钳子,夹住针,手腕向上轻轻一抬,针就轻而易举拔出,轻松多啦!然后“沙、沙、沙……”抽线,抽到底了,食指缠住线端,手腕朝下一翻,用力一拉。看一个女人手巧不巧,要看她纳的鞋底好不好。而鞋底纳得好不好的标准,是要看针脚是不是够密,行距是不是匀称,还要看线勒进去的够不够深。勒进去的深,才说明用的力气大,纳出的鞋底才会结实。
纳鞋底也有规律:先纳四周,再纳中间一行垂直中心线,针距约半厘米,针迹细得像半粒白芝麻,第二排开始,针刺在两针中间旁,横距、行距都要一样,形成方正的棱形,一双鞋底快则纳三四天,慢的一星期,原来又厚又松的鞋底已变得结结实实的了。手头乖巧的妇女,针迹细而密,针距不差一丝一毫,形成的花纹精美细致。
在我们老家,女人纳鞋底,人群不同,风格也有别,很有意思。母亲们的劳作可谓单调枯燥,她们得一边照顾年幼的孩子,一边纳鞋底,所以往往出不了门。姑娘们可就不同了,她们不肯单干,几个好姐妹商量好了集中在一家围坐在煤油灯下,一边纳鞋底儿,一边说话唱歌,干活娱乐两不误,那种场面是很热闹的。姑娘们纳鞋底的手工比起母亲们也要讲究多了。从打袼褙开始到拾掇鞋底贴布再到包边布的选料她们一直都在较劲。家里条件好点的用的是商店里买的白官布,平整细密而又洁净;条件差点的只能用家织布了,虽然纹路上粗点,但她们会把这粗布漂白捶打得同买的白官布一样,外行是绝对看不出来的。纳鞋底的要求是针脚要均匀细密,这样纳出来的鞋底才硬朗结实,整个鞋面才平整如初。要是换了新手,往往纳的鞋底会打弯,无论你怎么用力修整都不能再把它抚平,原因就是针脚不均匀。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给鞋底留心。鞋底的心也就是脚心的部分,这部分受力小最耐磨,因此针脚不必均匀细密,心灵手巧的姑娘们便都在这部分花费心思。它的图案极为丰富:文字类的有中间纳成“同心”的;动物类的有“熊猫”“鸳鸯戏水”的;植物类的更多,各种花卉经过姑娘们的巧手都可以纳出来。我常常惊叹,她们用寥寥几十个针脚在方寸之间里所勾勒出的栩栩如生的图画,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大师的创作。也许在这方寸之间寄托了她们对生活的理解、热爱和追求吧。新媳妇们纳鞋底可就有意思了,她们的手工活是得让婆家人和左邻右舍过目的。结婚的头一年新媳妇须给丈夫做够六或八双新鞋,这六双新鞋的鞋心须是六种样式。人们会用最挑剔的眼光审视新媳妇纳的鞋底留的鞋心,然后作出评判。心灵手巧或者笨手笨脚通过鞋底一眼便可分出高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媳妇在婆家的地位。那个年代纳鞋底几乎成了女人的看家本领。我常常想,她们该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在如豆的煤油灯下费尽心思的纳着鞋底呢?
那时我们家人多,用的鞋也就多,我家的鞋放在一起,一箱子一箱子的。因此,纳鞋底不但是母亲的活,我姐姐也都不得闲着,妹妹那时还小。一年到头,凡是闲着的时候,母亲及姐姐永远在纳鞋底。母亲说,日子过得再艰难,也不能叫你们打个“赤脚”。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有时候我这个大男人也会掺合进来。不会干别的,就帮着“捻鞋底线”。纳鞋底,上鞋底用的是棉花纺的索子,比线要粗。我们黄陂人叫它“鞋底线”。“捻鞋底线”用的纱都是选绒度长的棉花去纺,棉纱要捻得很均匀,没有纥繨。“捻鞋底线”搬出纺车在室外进行,小时候少不了经常要牵纱。“鞋底线”是由三根棉纱用纺车合股而成,先牵纱,再把这三根纱捻紧,要分开一根一根去捻,捻纱时纺车要按顺时针方向去纺;三根纱捻紧后合在一起,这时纺车要按逆时针方向去纺。母亲告诉我;这叫“正跳反纥”。捻叫跳,合叫纥。最后,把捻好的“鞋底线”用布勒光滑,剪成一段一段的,“鞋底线”就可以用了。捻鞋底线这个活也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捻得要细、要匀;如果捻得粗细不一,那是没法用的。
鞋底纳好以后,就开始上鞋帮。当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这鞋就算做好了。布鞋底透气性强,没有湿气,不会打滑,穿上十分舒服。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换上新衣服,穿上新布鞋,走起路来,脚底生风呢!
现在,很少有人穿家里做的布鞋,结婚穿高级皮鞋,人们对纳鞋底也渐渐陌生了。“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这是蔡国庆唱的一句歌词,回望沧桑,记述履痕,穿鞋也让我领悟出生活的真谛!前些天,参观非物质文化展览,观摩了老北京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荣幸的是,其依旧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关心与厚爱。在展销柜台,我买了一双圆口哔叽布鞋,我想:这大概买的是一种文化和享受,买的是一种情怀了!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