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元·关汉卿)心中默读着关汉卿的诗句,念念不忘秋的多情、别离及别样的情愫。
秋是多情的,且不说人世间的亲情与恩爱,单单秋到叶飘零的瞬间,就能让诗家唱和不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读王绩的《野望》,满目秋色入眼帘,山增辉、树着色、人入定,心境仿若被诗意充盈,诗人不由捻笔挥洒,任思绪翩然,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氤氲在人间。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读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国破山河在,面对满目疮痍的惨景,诗人于秋中取景,道不尽心头荒凉,用一“凉”字抒内心的愤懑和不平,豪气乍现,欲说还休。心境不同,诗意迥然,秋就这么深情地勾勒着人的心境,把内心的忐忑和不平用在诗意表达上,直抒胸臆,皆源于当时的时政情形。
秋的萧瑟入诗入景,是诗人惯常。有科考落地之人的唏嘘,面对秋天的荒凉,内心愈加的悲凉;有投亲不成,羁旅他乡的彷徨和无奈;痴迷于有情人,又无法破镜重圆的凄婉;还有家道中落,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面对一事无成的自己的一声叹息。
秋风起,落叶黄,草木枯,江山更迭,贫家苦。苦楚辛劳伴随着万千下里巴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初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眼前便浮现出西山古道中深深镌于石道上的骡马蹄印,驼铃声声漫,马蹄嗒嗒响,羁旅途中的愁客,为衣食而忧,为前途凶险而茫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秋风阵阵吹,诗人心境凄凄然,目及所见皆入景,心绪翩然荡秋风。
秋天是一个让人念叨的季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句“知多少”,脍炙人口,流传至今,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回眸历史,虽有不少人津津乐道于南朝李煜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风流往事,然而千古帝王大多湮灭于历史过往之中,唯有抒写《虞美人》的李煜,却让诗家叹咏世事蹉跎、岁月流转。
读晚唐著名边塞诗人李益的《上汝州郡楼》,“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人间岁月三十载,物是人非事事休,造化弄人非悲秋,年华逝去愈担忧。
面对晚唐破碎的河山,汝州也成了边塞的模样,不能不让诗人忧心忡忡,有心重振乾纲,却心有余力不足,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扼腕叹息。
除却秋之悲凉,刘禹锡以诗言志,独辟蹊径,笔锋回转,留下赏心悦目的《秋词·其一》一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名句传千古,凸显了诗人对秋的炽热之情。悲秋之句自古成篇累牍,不外乎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渺茫,用秋的萧瑟掩盖内心的寂寥。
这种悲观失望的境况诗人并不认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看到了秋日隐藏的勃勃生机,看到了秋高气爽的晴空万里。一声鹤鸣,排云直上,长空回荡。振翅高飞的鹤是独特、孤独的,其所隐喻的顽强果敢,冲破了秋之萧杀气氛,让人精神抖擞,有一种振臂高呼的冲动。
诗以言志,眼前浮现出诗人面对萧瑟秋日,长吟不绝的身影,仿若鹤鸣冲天,翱翔苍穹。
秋日的生机还被诗人杨万里捕捉到了,在其《秋凉晚步》中写到:“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飒飒秋风冷,萧萧秋雨寒,凄切冷落愈落寞,清秋凄婉最悲凉。
轻寒秋意浓,气候宜人的象征,池塘荷花虽落尽,铜钱新叶初长成,清秋虽凄寒,勃勃生机育其间。
悲秋仅仅是秋的一种着色,其实秋是丰盈的、卓越的。杜工部《登高》远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曹孟德《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千古绝唱,孕育了秋日的雄浑广阔,这也是我对秋念念不忘的原因。
小石头,文学爱好者,闲暇之余喜欢码放文字,享受写作的快乐。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