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人文故里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滠水渔歌 > 人文故里 >

邓运华:印象木兰山

  • 2022-06-30 22:18:07
  • 来源:邓运华
  • 浏览:
  • 字体
在武汉地区,如果说多数大山集中在黄陂,大约相当于在全国范围说“热干面多数集中在武汉”。黄陂的山既多也大,是因为它位于巍巍大别山南麓,而且越往北就越多山,山也越大。
作为出生在山脚下的黄陂人,我认为山是藏仙纳灵之处,更是美景云集之地。“常在山下走,哪想不登顶?”孩提时我经常爬上土坡远眺,幻想自己化作一只小鸟,飞到那群山之上看个究竟。稍大以后,为了和那些朝夕相望的山峦来上一个“亲密接触”,我和小伙伴们相约而至又相约而归,一天下来没有一个不风尘仆仆。但到真正登上那些山顶的时候,又发出“这山看着那山高”的感叹,觉得脚下的山既没名气也没人气。
那时候,最想登顶的是木兰山。作为方圆上百里名气最大的山,木兰山是大家公认的神山。印象中,谁家希望生子添丁,去木兰山拜一下送子娘娘,或者患上久治不愈的顽症,到木兰山药王宫许上一愿,至于希望仕途顺达或者生意兴隆什么的,挑选一个好日子上山拜神求佛,这些都是常见的事情。我们周围有些湾子到某个特殊日子,村民们就放下手中伙计,然后盛装上阵敲锣打鼓并举旗举盖,长长的队伍抬着菩萨神像上木兰山朝山祈福,就是颇具神秘感的“亮子会”了。印象里我周围很多人,只要提到木兰山就眼睛放亮,有些老者更是神态虔诚,说:“去木兰山一定要沐身净手,心里面要干干净净,言行举止要毕恭毕敬,方能保得风调雨顺和家人平安!”
我第一次爬木兰山,是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期,我与刚刚大学毕业的哥哥各骑一辆自行车,骑行百余里后到达木兰山脚,然后沿一条野道登山。之所以用一个“野”字,是因为这条路并非人工开凿,而是自然踩出的一条碎石便道,脚踏上去砂石纷飞,除了脚底打滑,路的两边则是荒草丛生,偶尔还来上一段峭壁陡立,不得不手脚并用才能通过。我们就这么且走且爬,用了两个多小时候才到达山顶。然而那时在山顶看到什么,除了惊叹于摇摇欲坠的棋盘石,其他回想起来都一片空白,大约是极度的体力透支后,只顾得找个地方狂喘去了,哪有力气欣赏这来之不易的美景。
我到城里工作后,每每北上经过长轩岭,都要抬头远眺木兰山。它坐落于一片岗坡上,有着鹤立鸡群的挺拔与俊俏之美。晴天时它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着明眸善睐和顾盼生辉的灵性。阴雨天时她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若披着婚纱的新娘,有着朦胧而神秘的美感。也曾有过几次机会登上木兰山,但要么是陪同客人,要么是会见朋友,因为侧重于“人”,心思不在景色上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直到我作出决定,要为这座山写点什么的时候。
同样是登山,与青涩少年时的那次相比,现在当然不用蹬自行车,也不必攀爬危机四伏的野道。我们驱车到木兰山广场,下车后穿过门楼,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向山顶行进。尽管一下车就兴致很高,但没一会儿人已有些气喘吁吁。驻足抬头,那台阶一眼看不到尽头,而且陡得让人心里发慌,心想倘若一脚踏空,落成一块滚山石也不足为怪。再看脚下,每一级台阶都透着光润和亮泽,不由得引发种种遐想:千百年来多少双善男信女的鞋掌在这里逐级打磨,他们来自不同时代,各自怀着何种祈愿而来,又带着何种希望而去呢?不管怎样,他们是慕名木兰山的佛、道二教而来,也为信奉寺庙宫殿的诸路神像而来,即便是千里迢迢也不辞辛劳,一步一叩再步再拜也心甘情愿。正因为如此,木兰山一年四季香火不绝,山上寺庙宫殿咏佛颂经,佛道二教欣欣向荣成为独特的景观。
我们不知不觉上到金顶,这里已算是木兰山之巅,视野也是非常开阔。放眼望去,忽然我就大吃了一惊:就在山脚下不远,竟然有一大片如同明镜的湖泊,还点缀着星罗密布的岛屿。我有点怀疑这是哪里的山水画被移植过来,但那些湖水分明在阳光下泛着波光粼粼。我忙问同行友人:“那些湖泊是什么地方?”友人略带惊诧的回答:“木兰湖啊!”木兰湖?它不是和木兰山分属于两个乡镇么,怎么着也有十几公里的距离,可眼下二者竟然如此之近——难道说高度可以改变距离,甚至可以颠覆我长期固有的的认知?
带着疑惑的我环顾四周,正南方是我们此前下车步行的广场,上面行驶的旅游巴士如甲虫爬行,在这里说“人如蝼蚁”真的非常恰如其分。转向西边,一条波光荡漾的河流由北向南静静流淌,这如同上天遗落在人间的一段哈达,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滠水了。再看北边,这里与南边的平坦迥然不同,眼前尽是延绵不绝的群山,仿佛在提示我木兰山已然成为横空出世的分水岭。
比金顶更高的是山南的祈嗣顶。站在这个至高点极目四望,眼前既有逶迤秀美的峰峦,也有状如拼图的水田,既有波光潋滟的湖泊,也有如明珠镶嵌的池塘,既有一衣带水的河流,也有形如火柴盒的村庄……在这些外围景象的包围下,木兰山如同一头静卧的雄狮,它的狮头向北,狮尾向南,仿佛在这里扼守一处雄关险道,为广阔的华中平原提供一处庇佑与安宁。
此时此刻的此情此景,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委实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在很长时间,我的内心被一个感想反复冲撞:如果一个城市有其地标建筑物,那么一个地区也该有代表性山地,比如云南的梅里雪山,四川的峨眉山,福建的武夷山。这些山不仅因为海拔很高和气势雄伟,而且也因自身附属的文化色彩,成为统领一方的人文景观。从这个角度讲,起码在大武汉地区,木兰山当之无愧为山之翘楚。一方面,它既处于海拔第一梯队的位置,又具有顶天立地的雄伟气势。据木兰山景区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吴恬介绍,在天气好时登顶木兰山,不仅山川河流、公路房屋尽收眼底,而且最远可以看到武钢的烟囱,至于日出、夕照、月夜、雪天、雨雾等不同气候不同时节不同观察点,也都有着“横看成峰侧成岭”的独特之美,所以说木兰山婀娜多姿和神秘多变,这绝非空穴来风。另一方面,“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文化源远流长上千年,“忠、孝、勇、节”的木兰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美好品质的集中写照。眼泪凼、穿箭崖等人文景点,更是用独特方式记载木兰将军生活习武的传奇故事。红军洞等景点,则记载着黄麻起义后,72名鄂东将士以木兰山为中心进行游击战的革命故事。再加之,木兰山是全武汉率先建成旅游景区的单位之一,2014年率领木兰天池、木兰草原和木兰云雾山共同晋级5A景区后。在此前后,我曾登顶云雾山的矿峰和清凉寨景区的至高点,尽管它们在高度上处于同一梯队,但如果要从不同方向都可以一览无余地俯瞰远近,木兰山无疑具备最佳条件。因此我以为,不管地势地貌还是文化厚重,木兰山当仁不让处于木兰景群的核心地位和文化灵魂。这可能是一个存在已久的命题,甚至都没有了论证的必要,可是诚如我这样的本地人,直到如今才能真正领悟它的登顶之美,或者说现在才真正思索它在城乡发展和文明进步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那么这算不算验证了本地一句俗语“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呢?
回城当晚,窗外阵阵清风徐来。我对着案头凝思许久,恍惚感受到从木兰山巅飘然而至的气息。在一种物我两忘的静默中,我写下这么几行文字:不登顶一座高山,你既看不清山的外貌,也无法理解山的内涵;这多么像我们的人生,如果没有一个追求的高度,我们何以有更上一层楼的喜悦,又何以在人生岁月留下属于自己的美丽浪花!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