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足荆楚大地,讲好黄陂盘龙城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湖北黄陂区委宣传部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联合主办“讲好盘龙城遗址故事专题研讨会”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举行。黄陂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文娟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黄陂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胡祺娟主持了会议。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及企业的1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打造盘龙城遗址IP、讲好中国故事形成文化品牌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距今已有约3500年历史,被誉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10余名专家学者在参观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举办的《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展览时,看到出土的大量商代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纷纷感到惊叹。
“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揭示出长江流域具有灿烂的青铜文明。讲好盘龙城文化故事,对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有重要作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万琳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教授认为,讲好盘龙城遗址故事,一方面要站在中华文明探源角度,证实殷商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弘扬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增强中华文明学术话语权,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中国贡献。另一方面,要站在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角度,进一步从文宣产品、文教产品、文创产品、文旅产品、文娱产品、文博产品等方面统筹发展,把文化变成故事,把故事变成流量,打造中华文明传承发展高地。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戴鑫认为,盘龙城博物院是一个具有3500年文化沉淀的“年轻”文化公园。其在客群定位、策划理念、建筑布局、展会选题、表现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年轻”的元素,是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博物院。因此要秉承国际视野,针对年轻客群开展对外传播工作。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姚曦教授认为,盘龙城文化要以数字传播、活动传播和艺术传播为抓手,同时做好周边配套设施和服务+,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打造成时尚的“打卡地”。
湖北省网联会副会长,资深媒体人彭骥认为:盘龙城遗址铭刻了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的发展,见证了武汉的城市文明发展,也带给了武汉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我们如今正身处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人们不但生活在现实中,也生活在线上的网络世界里。盘龙城博物院要充分利用数字光影的手段,把盘龙城遗址通过最新的数字技术,变成沉浸式的线上体验场景,要充分利用数字文创的手段,把盘龙城线下文创变成走进千家万户的数字藏品,要充分利用数字传播的手段,抢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让文物和时尚,遗址和潮流共生共荣。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王晓明认为,盘龙城的对外宣传应该先追求影响力,再追求经济赋能。盘龙城遗址的价值是长江文化、殷商文化、武汉城市文化,具有纪念碑性质。因而首要确立其精神价值和“人格魅力”,继而创造出衍生价值。盘龙城的对外传播不应局限于考古性、学术性,因为确定性桎梏了发展、裂化的可能性。而应该既关注确定性,又关注不确定性,要在充满“盘龙城之谜”的不确定性中寻找“爆点”,既有正合,更能奇胜。要根据不同阶段确定对外传播的调性、创意和策略,不要被“热点”和“创意”牵着鼻子走。
黄陂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文娟在会议总结发言时指出:武汉黄陂有三张历史文化名片:殷商盘龙文化、汉唐木兰文化和北宋二程理学文化。黄陂区非常重视对这些优秀历史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是武汉城市之根,讲好盘龙城文化故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如何从多角度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是当前黄陂城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专家学者们从数字光影传播、文创项目建设、文化旅游区域打造等不同角度,为对外讲好盘龙城文化故事积极建言献策,为进一步提高盘龙城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新思路,为进一步展示灿烂的长江文明,推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感召力打开了新视角。
据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荣获2022“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4.86平方公里。遗址博物馆坐落于公园西部,占地约22万平方米,博物馆建筑以盘龙城遗址中的“城垣”、“台基”及商代典型器物“鼎”为主要元素,采用“半嵌入式”设计,博物馆本身就是盘龙城遗址本体的最大展品,观众站在博物馆屋顶,即可登高远眺,又可拍照打卡,目前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