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木兰传说》主人公木兰将军的人物原型朱木兰,出生于西陵县双龙镇(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之大城潭村),也曾是一个木兰花盛开的村庄。
双龙镇位于荆楚名岳木兰山北麓,仙河(古代黄金水道滠水之双龙镇至木兰山段)侧畔,山寨环抱,集山水之灵气,融佛道于一处。每当春夏之交,漫山遍野的木兰花争奇斗艳。在古代,滠水是长江流域第一古城——商代盘龙城,通往王都郑州的主要水路交通要道,河面常年船帆云集,车水马龙。
站在大寨山巅俯瞰双龙镇,但见古镇前后的两支长长的山臂,自东向西向滠水河中伸展,蜿蜒起伏,犹如两条巨龙,直插河心;滠水西岸则矗立一座形如球体的巨石(一说为大城潭之一湾碧水),在阳光照耀与河水波光的映衬下,就像滠水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发光。随着滠水在这里盘旋流动,两条“巨龙”时隐时现,与对岸(或河中)的“明珠”,构成一幅奇特壮观的“双龙戏珠”动感画卷。故名“双龙镇”。
双龙镇又是大、小寨古城址,两寨对峙,遥相呼应。1988年,大小寨遗址被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爬梳明清县志发现,双龙镇曾是镇守一方的军事要塞与政治中心。古镇周边筑有坚固的砖石城墙,且有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自西汉初年起,这里相继设有峰火台、驿站、盐局、巡检司与县治。古时候,这里的“木兰耸翠”成为黄陂十大景观之一。清代诗人王之斌赞曰:“朱家女将替从军,孝烈忠贞世罕闻;不是木兰留冢在,青山寻得气氤氲。”
据清代《木兰奇女传》载,在双龙镇东侧有一座千年古刹、道教道观。道观坐落在大寨山与小寨之间,古木参天,庙宇巍峨;庙前兰山耸翠,松柏横枕于背后。砂环水转,松茂竹苞;常年梵音绕梁,香火旺盛,为西陵第一名境。
如若从陆路前往探幽,需先穿过一座由条形巨石铺就的古桥,方能进入古镇。远远望去,在入口处横卧的“木兰故里双龙镇”石碑,分外醒目。相传此处原是一座巨石牌坊,牌坊上的石额“木兰故里双龙镇”为理学的奠基人二程(程颢、程颐)的祖父程遹在黄陂任县令时所书,后毁于兵燹。目前石碑上的七个大字为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教授之手迹。
不论你是探幽古石桥,还是驻足欣赏王老的颜体书法,定会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童音合唱,伴随着潺潺流水声,犹如一首田园交响曲,由远而近,令人心旷神怡。民歌歌词云:
日出东方道观佑,仙河百舸竞争流。
山寨木兰花烂漫,一幅双龙戏珠图。
明清《黄陂县志》载,双龙镇总面积约八百亩,数百间民居建筑,为典型的徽风赣韵流派风格。当你漫步于古镇,那一排排土木结构、青砖灰瓦的房屋,南倚小寨山,北枕大寨山;古镇护城河环绕,柳密竹茂,石板铺就的主街,呈东西走向;商家店铺,顾客摩肩接踵。因该镇以朱姓为主,原是朱氏家族所筑城池,故称朱城寨。又因双龙镇是当地的一座遐迩闻名的大城镇,紧靠的滠水河中有一潭清水,深不可测。因此,又称双龙镇为“大城潭”,且一直延用至今。有民谚为证:
当街铺面数百家,陆路运货有车马;
百舟夜宿大城潭,千帆清晨逐浪发。
木兰将军不是叫“花木兰”吗?古镇缘何称作朱城寨?其实,木兰将军的本名朱木兰,生长于双龙镇,亦在此学诗文与女红,练习骑射。有明代《木兰古传》为证:“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
为探寻“花木兰”的来历,一次,“花木兰”剧组一行前来古镇体验现场感,作家、文化学者裴高才先生带领剧组来到滠水河畔的古镇旧宅前,手指一块篆书阴刻“花木兰出生地”古石碑说,此处即是朱木兰故居遗址,原为一栋九进九重的民居建筑,前有门楼,中有天井,两边是厢房,后是一排排“明三暗六”式的土木砖瓦结构的正屋平房。
我们来到故居东侧的一幢木板阁楼平房,堂屋的神龛上,仍分列朱若虚、朱天禄(字寿甫)与朱木兰祖孙三代的牌位。宗谱上的《若虚公传》中这样写道:“(木兰)将军祖公盈川,名若虚,道号实夫。祖母黄氏,名仪贞,居于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若虚公天性至孝,善事父母,勤俭持家,和平处世。春耕秋读,积日而月,积月而岁,不数年竟至钜富。当时汉文帝下诏求贤,屡举孝廉。公闻知当朝奸臣,专权用事,只推亲老,不肯应诏。惟爱日惜阴,以事父母。遇父母稍有未适之处,便痛加责刻,手书一诗,悬于中堂以自勉。诗曰:‘父母养育恩,匪只如天地。天地生万物,父母独私我。’……”
关于木兰的出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哩。那年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前夕,婚后多年无后的朱天禄,前往木兰山祈嗣顶虔诚祷告,返程时背靠一棵木兰古树做了一个美梦:梦见玉帝下凡于木兰花丛中,赐子于朱;其妻赵氏则梦见山神抱一仙女进入朱家。后来,赵氏果然十月怀胎生育了木兰。木兰出生那天,朱天禄注视着爱女的小脸蛋恰似那木兰山之木兰花蕊。顿时,心花怒放,产生灵感,就给女儿取名“木兰”。明人《木兰古传》云:“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即木兰山)。赵氏梦山神抱一女入室,……遂有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
小木兰幼时娇俏机敏,一旦有人逗她,她就报以甜甜一笑。当地民间有一种说法,只要能博得婴儿一笑,就会交好运。所以,邻里乡亲均喜欢逗乐小木兰。而且乡亲们习惯于省略“朱”姓,直呼“木兰”。而当地又有称美丽女孩为“仙姑”之说,所以不少人称木兰为“花姑”,意为“花仙子”或“如花似玉之仙姑”。同时,也有人将“木兰花”倒过来念,称之为“花木兰”,谓之“如木兰花一样美丽的木兰”。
木兰代父从军后,一次挂帅出征,木兰在与匈奴争夺金沙峪的战斗中,匈奴单于之义女花阿珍与木兰对阵,阿珍见木兰威武英俊,骤然心动,欲擒为夫。不料,阿珍反被木兰施计擒拿。
阿珍被俘后,不甘放弃对木兰的一片钟情,愿归顺汉军,跟随木兰作战。木兰在克金牛关时,右臂中箭,昏倒马下。阿珍急忙上前营救。阿珍撕开木兰战袍敷药时,眼前的情景把两人惊呆了。原来自己钟情的人竟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木兰醒来后,嘱阿珍保守秘密。为了和好息战,二人义结金兰,木兰为表示诚意,遂改姓“花”,从此军中称朱木兰为“花木兰”了。
到了明代,“花木兰”之名在戏剧中广为传唱,目力所及之最早剧本是杂剧《雌木兰代父从军》,出自著名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徐渭(1521-1593年)的手笔。《雌木兰》主要取材于北朝乐府《木兰诗》,如叙介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同时又增添了木兰嫁王郎的情节。
杂剧的表现手法融合了北杂剧的形式与南曲的自然格律,他除创作了《雌木兰替父从军》外,还有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女状元辞凰得凤》共四个独立的戏剧剧本,统称杂剧集《四声猿》。由于该剧的故事情节在《木兰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情节丰富,成为后来昆曲、京剧及诸地方剧种中有关木兰题材戏曲的效法的蓝本。一代戏曲大师汤显祖曾在《牡丹亭序》中评介《四声猿》说:“此乃词坛飞将,辄为之演唱数通,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
我们在双龙镇中神游了半晌,大家就小憩了一会儿,裴高才先生便题赠给剧组人手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木兰传说》,客人们边品茗,边翻阅图文并茂的图书,脸上犹如朵朵盛开的木兰花一样愉悦!编剧看到书中一段引经据典的文字后兴奋地说:“啊,原来花木兰本姓朱,俗称‘花姑’,又与花阿珍同缘。”
在历史上,双龙镇是镇守一方的军事要塞与政治中心。古镇周边筑有坚固的砖石城墙,且有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双龙镇作为古木兰县的县治,曾有五朝皇帝钦定双龙镇为“木兰故里”的历史记载——
那是在南北朝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为纪念木兰将军,特地将黄陂木兰山以北地区(包括今大悟县南部)及今红安县大部设立“木兰县”,县治在双龙镇。萧道成是西汉丞相萧何之第二十四世孙,他年少时师从名儒雷次宗,钻研《礼》及《左氏春秋》。性情深沉,通习经史,为南朝宋将军,被封为齐王,后受禅为帝,改国号为齐。他为了重振朝纲,弘扬忠孝仁义,故以木兰冠名。《南齐书·州郡志》云:“南齐司州安蛮左郡辖七县,第一个便是木兰县。”
不仅如此,历史上还将古木兰县地域内之木兰山东北的塔耳寺一带,正式冠名为木兰乡,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更名为塔耳乡。到了1992年,随着黄陂将木兰将军饮马之木兰湖开发为木兰湖风景区,到20世纪末,民政部门将以木兰湖为主体的原塔耳乡恢复为木兰乡。北宋《太平寰宇记》也曾记载黄州(黄陂古属黄州)有木兰县、木兰乡、木兰庙等建置或胜迹。述曰:“旧木兰县,取此为名。今有庙,并木兰乡。”
到了后梁统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乱,亲伦相残,忠孝沦丧,于是后梁当局于天监元年(502年)废木兰县置“梁安县”。
隋文帝杨坚就位后,决定重建忠孝立国朝纲,乃于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诏命恢复黄陂之“木兰县”。唐高祖李渊,即唐朝的第一个皇帝即位后,以“武德”为年号,继续沿袭“木兰县”名,直到唐武德三年(620年)。如果说南齐朝廷还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局部政权,那么隋、唐王朝就已是威震九州的大统一了,颇具权威性。
时至清代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年间,官方为了统一界定木兰故里,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雍正六年(1728年),经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御笔作序,由著名大臣和文化学者陈梦雷、蒋廷锡历时两朝28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将历代有关木兰将军的史事、山川地志与诗文全部列入“职方典1174卷黄州府郡黄陂县”。其中收录山川名胜、诗文史事条目颇丰。首先收入的就是《木兰诗》,意即表明木兰诗所叙述的木兰故事发生在黄州之黄陂。换句话说,官方大典对木兰作了明确的界定,钦定以双龙镇为县治的黄陂县为“木兰故里”。
在历代流传的木兰从军的多种文史图书版本中,清代的版本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其中,北京大学藏《木兰奇女传》自清光绪四年(1878年)常州乐善堂刻印后,共有7种刻本流传至今。而该书正是一部钩沉西陵县双龙镇朱木兰行状的传记文学作品。其说法不仅与元代的碑文相吻合,也与明代《焦氏笔乘》与《木兰古传》如出一辙。
明清木兰将军传记称,木兰征战十二载,凯旋班师,朝廷封她为将军。木兰不受朝禄,功成身退,乞归故里事亲,还在古镇山川遍植木兰树,木兰花数十年常开不败。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陂县志》亦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今黄陂)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儿时状貌端凌,不修饰……”“一十二载,立功异域”。木兰将军高寿九十才寿终正寝,葬于牛头山北。木兰将军墓茔与墓碑至今还在。《黄州府志》、《湖北通志》、《萍踪识小》、《名胜志》均有类似记载。
神奇的双龙镇,美丽的木兰花。令人称奇的是,木兰终老后,除将军长眠于木兰山的一棵千年木兰古树尚存外,双龙镇的木兰花树均逐渐枯败。当我们离开双龙镇时,村长告知,当地政府正在通过培植木兰山上的木兰花树籽,培育更多的木兰花树,移栽到双龙镇,不久的将来,木兰花又将开满双龙镇。我想,那时再来双龙镇,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