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地处武汉市北郊,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黄陂人文荟萃、山清水秀、风景独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陂的历史文脉也十分悠久,最著名的当属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还有市井民俗的黄陂泥塑、花鼓戏等,堪称黄陂的文化名片,也构成了黄陂非同寻常的历史,使黄陂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木兰传说”吧。
“木兰传说”大事记
南北朝初:何承天在《姓苑》一书中提到木兰。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问世。
晚唐:杜牧游木兰山后,曾赋诗一首--《题木兰庙》。
元代:碑文《汉孝烈将军记》用162个字的篇幅,描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明清时期: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黄陂县志》记载了木兰事迹。
2007年6月:木兰传说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木兰传说列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世今生,史话英雄
花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木兰是不是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过,有人曾经产生过疑问。
我们最早见到的记载木兰从军故事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其实,早在《木兰辞》问世之前,就有人提到大兰了。南北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何承天在他的《姓苑》一书中就已经提到了木兰。祭祀木兰的庙宇在唐代也出现了。晚唐诗人杜牧游木兰山后,曾赋诗一首--《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元代的碑文《汉孝烈将军记》中用162个字的篇幅,描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另据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清同治一年(公元1871年)的《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陂西陵(今黄陂)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民……儿时状貌端凝,不雅修饰……会突厥入侵,军书迭至。寿甫苦于赢弱不堪远征,日夕忧虑。大兰……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装,代父从征。”一十二载,立功异域,朝廷封她为将军。木兰不受朝禄,乞归故里,终年九十,葬于木兰山的将军庙下。《黄陂府志》《湖北通志》《萍踪识小》《名胜志》均有类似记载。
乡人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墓前竖立“木兰将军之墓”的巨碑,并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在山上建立了木兰殿、木兰将军坊。正如明代诗人徐承颐所写: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在,山并木兰争万古。“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可能有一个女人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这自然是非常动人的奇迹。民间歌颂的这个英雄女儿,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洁道德。”由此可见,木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泽被后世,光耀千古
木兰传说突出了“忠孝”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主题,体现了凝聚力中最动人心魄的“家国情怀”。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曲悲壮的英雄史诗。
她的“忠、孝、勇、节”的精神,她的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洁道德,通过动漫、电影、戏曲、歌剧、电视剧、小说等方式的传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木兰”由一个具体的人被提炼,被概括,被升华成一个精神意象而千古传颂。
以木兰故事提炼出的“家国情怀”精神内核演绎发展形成的木兰文化,是黄陂地区一种悠久卓异的文化景观。它从南北朝至今的两千多年时间,历经原生期、次生期、定型期、行进期、弘扬期、流变期六大发展阶段,不仅沉淀了丰厚的木兰文化资源,而且还使这和传统文化凝练为一种文化传统,也是黄陂人民开3至整个中华民族始终崇奉的文化典范。
英雄故里,人文胜景
在黄陂,为纪念木兰,以“木兰”命名的许多地方,它们的名称已延续成百上千年,有木兰碑楼、木兰坡、木兰溪、木兰殿、木兰庙、木兰坊、木兰县、木兰将军坟等等,都是木兰曾存在千比的佐证。
最著名的黄陂木兰景群,将众多以大兰文化为基调的美丽景致推向世人。木兰山是木兰的文化之源,也是佛教、道教的活动中心之一。木兰天池是大兰的外婆家,也是她成长的地方,于是有了众多与木兰成长有关的景点:外婆园和外婆桥,记载了木兰年幼时的趣事:聪明池,相传是木兰小时候打水喝的古井:隆龙石与龙池堰,留下的是木兰降服小白龙的传说:山下的三道门,则是木兰劈山开石,阻断洪流拯救百姓的遗迹……木兰草原是木兰骑马射箭、演兵练武的地方。她凯旋归来时,将这片草原赠给了景仰她的将士,让他们追随她一同来到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木兰云雾山则是木兰将军的归隐之地,她在这里度过了宁静的余生,伴随她的,是华中最大面积的杜鹃花群落。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