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人物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黄陂人物 > 历史人物 >

杨学诚:我这支蜡烛,不求点得长,只求点得亮

  • 字体
“我这支蜡烛,不要求点得时间长,只要求点得亮。”1944年,年仅29岁的杨学诚用生命诠释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杨学诚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他每天“挟着课本、规规矩矩地按时到图书馆用功”,沉默寡言,很少参加课外活动。
直到1935年,一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口号响彻清华园,当清华广大的师生们纷纷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民主运动中,杨学诚觉醒了,他毅然走出书斋,渴望做一只燃烧的蜡烛,自觉勇敢地投身于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将个人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紧联在一起,希望能够照亮黯淡弱贫的祖国。
加入中国共产党,意味着杨学诚为实现“为人民服务”理想又迈出了重要一步。1936年秋天,他开始担任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1938年,受党组织委派,杨学诚前往鄂中应城汤池建立革命武装,开辟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杨学诚这位学生出身、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年轻干部,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一腔革命热情,用他过人的智慧和出色的组织才能,将一支只有13人、8条步枪的应城抗日游击队,逐渐发展成为有数千之众的强大武装力量。
杨学诚在严酷的斗争中迅速成长为一名 “深思熟虑、冷静沉着”“独当一面工作”的优秀干部,不舍昼夜地投入到工作中。敌后长期的艰苦斗争使他积劳成疾。1943年初,杨学诚从鄂南敌后返回江北时,已经身染重病。
同志们劝他休息时,他依然要坚持带病工作。听到他病倒的消息后,母亲和弟妹赶来看他。为了不增加组织的负担,杨学诚要家人们赶快回家。母亲临走时,组织上想给点路费,也被他拒绝了。在同志们眼中,杨学诚就是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为大局考虑、却鲜为自己着想的人。
1944年3月7日,杨学诚在部队转移途中病逝于大悟山。这位优秀的清华学子、杰出的革命战士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践了他“这支蜡烛”光彩夺目的人生理想。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