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武汉黄陂的一处小众打卡地——龙王尖古寨遗址火了,有不少驴友和摄影爱好者来到此地游玩后,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晒出美图。
《黄陂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黄陂有70多座山寨,如洪关山寨、西峰尖寨、平峰顶寨等,各自耸立在山巅和悬崖峭壁之上。而今,惟有龙王尖古寨保存尚好,长12公里的寨墙依旧卧踞山脊。
龙王尖古寨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李集街驻程岗村尔门李湾以北,距黄陂城区约30公里,地处龙王尖山顶。
驱车由南往北穿过尔门李湾,再顺着蜿蜒的山路往前行驶2公里,到达古寨遗址的东寨门,这也是大多数驴友们进入古寨遗址观赏的主入口。
古寨遗址全长约12公里,占地面积1.5余平方公里,寨墙均高3.5米,最高处4.5米,宽度1.3米至1.5米。全寨共有东西南北四大寨门,寨墙上砌有哨口、箭窗、磙木檑石发座、烽火台等,内墙半腰还建有1米多宽的巡道,现屋顶已毁,墙壁尚存。
东寨门的门楼上,刻着“永安寨”的寨名,沿着寨墙拾阶登高而上,依次经过生活用水遗址、寨墙遗址、东寨遗址,用时20分钟,登上了海拔385.6米的龙王尖山顶,抵达龙王庙遗址。
从山顶鸟瞰,古寨由浅色的珍珠岩石垒砌而成,宛若一条白色巨龙,盘踞于龙王尖山脊,将山脊内外分割成了两个世界。“你看,这石头寨墙的确与长城很相似!”“驴友”周女士慕名前来,行至山顶,被古寨的规模之大所震撼。
山顶上竖有一块大理石碑,上写有:“龙王尖为大别山余脉,北枕旷山,南瞻武汉,东眺木兰山,为武汉后花园一景。”向前远眺,视野开阔,不仅能够纵览古寨全貌,还可看见京广高铁穿山而过。这一刻,古今兴荣,在此交汇。
“龙王尖古寨依山势而建,石材就地取用,古时的主要作用是避难。”黄陂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谢育武介绍,通过文献考证、走访调查和实物互相印证,龙王尖古寨历史有近600年。
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周边村落的乡民在龙王尖最高的一座山峰上,修建了一座龙王庙。明景泰七年(1456年),社会动荡,为御匪保民,众人建起了成规模的龙王尖寨堡,并连接成片。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因当时朝廷大肆散布虚假信息,导致乡民对太平军的恐惧和憎恶。次年,为抵御太平天国军,龙王尖北麓七房湾的杜承绪和西下乡魁沈炳元带头捐出银两,决定大规模扩建寨堡。一时间,附近的杜、彭、黄、官、许、沈、闵等20余姓家族,数十个村湾的民众,尤其是富户,积极为修城堡出资、出工、献策。扩建后的城堡依山就势,高低错落。
咸丰九年(1859年),湖广总督官文曾为建设中的龙王尖石头寨题写了“固若金汤”的牌匾一块,以示褒奖。直到同治七年底(1868年),龙王尖寨堡才完全建成,黄陂知县刘昌绪前往祝贺,并为寨堡取名“永安寨”。
寨堡全面建成后,俨然一个小社会,寨内共有用于武备、居住、议事、治安、经商、娱乐等大小石板屋1200余间。面积最大的达110平方米,最小的不足4平方米。
“古寨犹如一座‘空中之城’,最多时有两万余乡民在此居住生活。”谢育武说,当时还成立了永安寨公局堂,类似现在的社区居委会,现存一块“永安寨公局”的石碑,被长轩岭街绿林村的一村民收集。
明末至清朝同治时期,此处发生大小战事十余次,在诸多次的战斗中,龙王尖的乡勇也曾取得为数不多的小胜。
据考证,咸丰、同治年间,古寨曾形成初具规模的集贸市场,甚至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商业社会。
当时,货市品种较多,店铺较大,最集中的要数龙王庙南下山岭上的“生意街”。相传,“生意街”又名“天街”,有客栈、医药店、铁匠铺、当铺、酒坊、磨坊、杂货店、豆腐店、木匠铺、裁缝店、肉店等10余家商铺。
除了这条“天街”,寨堡内的商铺也是星罗棋布。铁匠铺多达10余家,杂货店的数量更多。当时,县衙署户房的经录、房书还经常前来收取赋税。
“这种由民间集资修建的军事防御古寨,用于御匪保境安民,后又形成特殊的社会聚落,在武汉地区并不多见,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宗教具有重要意义。”谢育武介绍,2008年,龙王尖古寨遗址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温馨提示
想要打卡的游客建议驱车前往,导航定位:“龙王尖古寨遗址”。
推荐路线:市区-黄陂前川-黄孝大道-祁泡线-李集大道-旅游大道-新荣街-042乡道-158乡道。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