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话,即武汉市黄陂区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武汉话源于明清汉阳府官话、受黄陂话影响很大,黄陂话属江淮官话中的黄孝片,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较完整地保留中古汉语的发音,特点是历史悠久,直白易懂、保留较多古汉语词汇,有“楚语活化石”的美称,为武汉市非物质遗产。黄陂话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交界处,兼有两个官话区的特点,黄陂话有23个声母(包括零声母),41个韵母和6个声调。黄陂话黄陂话阴去调尾很高。且韵尾有紧喉现象,保留了古汉语中古去声的声调特征。黄陂话的去声分阴阳,并且保留入声,这些特征都属于江淮官话,但又因其音质音位系统与西南官话接近。
黄陂话阴去调尾很高。且韵尾有紧喉现象,从历史音韵的角度看,这种方言现象可能是上古到中古声调演变的产物。黄陂话阴去字调值高"韵尾收似促声。黄陂话保留了更接近古汉语中古去声的声调特征。黄陂话有23个声母(包括零声母),41个韵母和6个声调。从黄陂方言的声调中有入声调类和去声分阴阳的情况来看。
黄陂方言属楚语系,历史悠久。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黄陂话与《楚辞》《诗经》《庄子》等古迹中出现极多的字、词、句有相通之处,是古老楚语的余绪。2008年黄陂话成为黄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陂话的重要部分黄陂谚语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特点
黄陂话声调,共6个:阴平33、阳平213、上声42、阴去45、阳去44、入声24;
武汉话各调类的五度值分别为阴平44、阳平212、上声41、去声25;
黄陂话阴平、阳平、上声的调类与一般官话方言差别不大,但是去声分阴阳、其中阴去字主要来源于古清声母去声字,也有少数来源于古入声字’阳去字的来源一是古浊声母去声字,二是古全浊声母上声字,黄陂话入声调类保留,韵尾已失去塞音,入声主要来源于古清声母入声字。还有部分古浊声母入声字(另一部分转入阳平)。
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
黄陂话的去声根据中古声母清浊的不同分为阴阳两个声调,武汉话已经和普通话趋同,去声归并为一个调类。黄陂话阴去调调值为45,阳去调调值为44,两者发音相近。武汉话去声调值为25,音程跨度较黄陂话阴去更为明显。黄陂话的去声不同于其它方言区的去声,体现在其阴去声尾部的频率异常的高,特别是在尾音或者慢读的时候,黄陂话的阴去虽然终点调值和武汉话相同,但是听感上却要比武汉话更高,即使是和阳去比较,阴去在听感上造成的差异要大于调值所表示的差异。与音高伴有的音质上的特征便是韵母尾部带有喉塞音,喉塞音的出现往往会伴有更高的音高。
入声喉塞音往往是由于中古的塞音韵尾退化而成,这一点普遍见于吴语区和粤语区中。去声在中古已经不带塞音韵尾,所以黄陂话韵尾携带的喉塞音不是中古音系的遗留。根据王力先生对上古声调的解释,上古汉语中的长入元音较长,短入元音较短。到了魏晋时期,长入的韵尾部分逐渐失去塞音,而成为去声,短入则发展成为入声,塞音韵尾保留。因此,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上古长入在失去塞音韵尾后,遗留了一个喉塞音,喉塞音具有提升音高的作用。普通话中喉塞音已经全丢失,调型也为降调,武汉话去声调型为声调,但喉塞音丢失。黄陂话则在升调的基础上还保留了喉塞音,可以说黄陂话比武汉话保留了更多上古去声的特征。
调值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