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旧时黄陂和其他地区一样,民众十分重视过农历新年。进人农历腊月,就已经是过年的准备阶段。首先换上新的祖宗牌位,这牌位有六个大字:天地君亲师位(民国后将君改为国)。妇女们赶做“过年鞋”。“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用五张贴花的红纸粘在门楣上,称为“挂楣签”,也叫“封门钱”。桌子上的花瓶中插柏枝,谐音是“百子”。还有插天竹、冬青的,在小瓷盆中养水仙花的,乃是取“长青”之意。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打扫扬尘(墙角瓦缝的灰尘)。这种腊八粥是大米、玉米、南瓜、红苕、糯米、绿豆、花生、芝麻等混合一起煮成,这是为纪念“如来佛”出家成神的日子。“如来佛”就是这一天出家。在出家之前,将家中坛坛罐罐倒出来,熬了一锅熬,吃了粥上山修行,成佛成神。吃腊八粥,也是过年前先敬的第一个神。
二十四“过小年”,将家中的便桶倒掉,清洗干净,并放火上作短暂的熏烤。“送灶神”,嘱咐孩子们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有“腊八日,打扬尘,二十四的打伢们”的说法。人们在这一天就要开始烧香敬神了,还要煨汤吃肉,表示过小年了。晚上要在灶神面前供上一块糯米糖,封住灶神嘴。向玉帝汇报时,能讲就讲,能瞒就瞒,多说好话,保一家全年清泰平安。即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腊月甘四日也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好心善良的姑娘嫂子们还要用红绿纸剪成嫁衣压在灯台底下,为老鼠送上一份厚礼。关于过小年,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过还有个说法,即“君三民四王子二十五”,就是皇帝二十三,王子大臣二十五,老百姓二十四过小年。
小年过后,大年三十前,是要债和还债的紧张时间,那些无力还债的小商人和贫民便四出躲债,“望后飞来纸一张,小年过了索债忙;今朝不便明朝有,硬语还将体面装。”
除夕黄昏喂家畜,务必使其饱餐。夜晚祭灶神,因为他在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时“上天言好事”的任务已经完成,要欢迎他“回宫降吉祥”。
腊月三十,张贴春联、门神,除旧布新。—般选择这一天全家团聚,祭祀祖先,“吃年饭”,吃年饭时将大门关上,吃完了才能开门。吃年饭必须在天亮以前开始,为的是“越吃越亮”,象征前途光明。饭桌上的全鱼照例不吃,取“年年有余”的吉兆。饭也不吃完,碗里还剩下一些,“有吃有剩,年年有余”。除夕之夜,全家围坐“谈年”至晚,谓之“守岁”;长辈给小孩送“压岁钱”,希望能“压祟”。通宵不睡,名为“守岁”。万一有老少不能支持而睡觉的,称作“挖窖”,意思是去挖窖藏金银。婴儿的摇窝里放葱、蒜与剪刀等,希望他日后“聪明”、“会打算”并能“剪除百邪”。10岁以下的小孩要佩戴“皇历头”(即历书),据说可免除灾难。守岁时由专人燃烛上香,每间房屋点一盏灯,并使其彻夜不熄。入夜后在香案上点燃的第一炷香,称为“起香”。从此时起,当每炷香或每对蜡烛快要点完时,就要及时更换。每一炷香,必放一挂爆竹。就是这样,人们在起伏不断,远近应和的爆竹声中,等候着子时初刻的到来,以便“出方”。“出方”亦称“出行”。凌晨新旧年的相交时刻,燃放鞭炮。到了时间,各家户主根据当年历书记载的喜神所在的方向,在户外焚香燃烛,向天拜祷。同时一个小孩抱几块劈柴,进门时连喊:“财来了!财来了”!讨个“开门彩”。
过年时最显眼的特色,是千家万户贴上鲜艳红彤的春联,大门上换了新买来的门神尉迟恭、秦叔宝,威武庄严立两边。写的对联如:“炮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横联“人寿年丰”。神龛上,新写的“天地国亲师位”光彩照人,两边还有“历代祖宗”、“东厨司令”相对应。在神龛外两边的对联,多半是“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香烟篆就平安字,彩烛开成福寿花”,堂屋对面的照壁上贴有“对我生财”,客厅内贴有“百无禁忌”、“万事如意”、“不忌童言”,或“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等吉利话的红纸条。新婚夫妻房门边是“花好月圆”、“白头偕老”、“琴瑟和谐”、“早生贵子”,仓库是“五谷丰登”,厨房是“五味调和”,牛栏猪圈鸡屋是“六畜兴旺”。就是在高高的窗户上,也要贴上“姜太公在此”。过年贴春联,不是任何人可以乱贴的。如果某家“老”了人,那么这家对联就不能用红色,只能第一年为白色,第二年为黄色,第三年为绿色,或者在3年守孝期干脆不贴对联,第四年“除服”、“烧灵”之后才能恢复红色对联。
过年是欢乐的时刻,说话都是互相祝贺,用吉利的语言,都愿这一年吉祥如意。彼此都不说不吉利话,不愿遇上不吉利事,所以忌讳就特别多。每到过年,大人嘱咐小伢莫乱说,小孩也提心吊胆,噤若寒蝉。从语言上讲,不能说鬼、死人、背时、得病、倒霉、赊本、沉船、失火、垮台等。在过年时,还有些特殊用语:睡觉叫挖窖,开门叫开财门,流血叫见红,把鸡蛋说成元宝,猫叫财喜,老鼠叫客人,蛇叫钱串子或叫长虫,舌头叫赚头,牙齿叫材条子,小伢生了病叫做狗狗等。
在活动中,打糍粑忌讳裂口子打不紧,年饭不能煮生了,煨汤怕罐子破,做菜莫烧糊了,小孩子吃饭莫把碗摔了,做斋饭不缺口,敬神时鞭要响烛要亮,钱纸要烧尽。过年期间莫害病,影响全年健康;吃年饭不能泡汤,否则出门常遇大雨;3天新年期间,男的不动锄头,女的不拿针线,家中少动烟火;封门不要把封门纸丢了,要在神前烧掉;每个房间,晚上都要点灯;天灯一直要到元宵节止;扫地往内扫,垃圾3天内不外倒,这叫聚财;还要在堂屋里放几根板炭和劈柴,圈上红纸条;3天内不出外挑水,家家的水缸要满储清水,保证新年三天内有水用,寓意是“福水长流,子孙富足”。牵牛去塘边喝水,要在塘边放一挂鞭,这是借水喝。
敬神的规矩多,什么时候、什么对象、什么方式、什么人主持,都有严格规定。
祭祀用品有香、蜡、纸、鞭炮。其中烧的纸分钱纸、黄表,钱纸用于祭祖宗,黄表用于祭天神。敬神工具有磬、蜡台、香炉、油灯。敬神贡品有鱼肉、豆制品、白酒、米饭;敬天神不用米饭,要做成斋饭,点上红。关于这点,后面将专门述及。
祭祀程序,在桌上点上香、蜡,摆上供品,斟上酒。敬祖宗时,在桌边摆上3张椅子、3个饭碗、3双筷子、3个菜碗、3个酒杯。以敲磬为号,磬一响就放鞭、烧纸、叩头。烧纸一定要18岁以上的男性才有效,结束时酒奠地下,收了碗筷,扫去纸灰,才算完成。烧香烛、燃鞭爆也是“送年”。
在吃年饭前的祭祀中,要敬三次神:第一次对着堂屋的神龛,第二次对着天井朝天,第三次斜着桌子、斜对天井。晚上出行时,香案要拿出门外正南方祭祀。从初一到初三,每天要敬一次神,神前点的香还不能断;到初三送年时,也要像吃年饭时一样,重复祭祀一次,初四以后可以不敬神了。但天灯仍然要点到元宵节为止。
初一凌晨一天亮,燃放爆竹辞旧迎新就可以半开大门出门(封门钱纸留一头在门上)。清早,晚辈给长辈拜年,乡村甚至走访同一族祖的长辈(俗称“房下”),下跪拜年,长辈也给糖果、瓜子、年糕之类的塞在跪拜者的口袋里。比较慷慨和富有的长辈,甚至给一定数量的金钱。出外拜年,由上一辈到平辈,由亲房到远房,继而是邻居,再出本村到外村。有的人还上山,先向庙里神仙拜年。初二、初三,亲友带上礼品(一般是酒水,北部甚至是糍粑),孩子们穿上新衣,放着鞭炮或陪着大人拜年。哪一天到哪里拜年也有规定,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从初四起,才拜一般亲友。
拜年时,亲戚朋友要拉你“烧茶”喝。说是烧茶,并不是开水冲茶叶,而是用猪肉或鸡汤下面你吃,其中有猪腿、排骨、整块肉糕,或两三个鸡蛋。这时,你只能吃面,喝点汤,吃一块肉糕或一个蛋,千万别吃光了;若吃光了,那可是个大笑话,说你不懂礼节。实际上,过年时也吃不了那多,留下来主人又可将主要部件去招待另一批客人。
对待“老”了人的人家,去他家拜年,叫“拜新香”。在过年初一到这一家去拜年,要准备一对蜡烛、几炷香,用一个火纸包着(注意,这些东西不能往别家门口放)送到他家。先不能和他人讲话,要到灵前磕头后再才讲过年之事。灵前叩首时,他家有人跪着回拜,你叩完头之后要亲手将他扶起来。
管新香这家人,在初四以前也不能到别家去,要到初四由亲戚朋友接出门。凡是去他家致意的,都要由他们一家家去回拜,进门就叩头,由主人扶起,从不说莫拜。这家还要在适当时候请一次客,办丰盛的酒席。
至于新婚的新娘到各家拜年,花样也不少。新娘拜年,要有人领着,各家要放鞭炮迎接;还开玩笑,如冒充长辈、多报人数多叩头,在拜垫下放萝卜、布瓦、圆石等。新女婿去丈人家拜年更是有趣,有人向新女婚脸上搽黑,有用苦楝子打头,有的不让他进门,要钻犁芫,做狗爬等。就是吃饭、喝酒也不得安宁,如多放辣子,内面碗里扑个小酒杯,几块肉用细线串起来,夹一块肉都带动起来,使你哭笑不得。
从初一至初三,各家循例不煮生米,吃的是除夕剩下的“接年饭”,盼望总是这样“有吃有剩”。有时用面条、豆丝、粉条与糍把等当顿。三天之内,不用油锅炸食品,免得来年生活受煎熬。各处庙宇掌管香火的人这时也出来沿门挨户收年饭,年饭施舍完了的用米代替,不能露出丝毫吝啬之色。老人说:“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