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牌子锣鼓,就要提到锣鼓的起源与用途。早在青铜器时代就出现了锣鼓,它最先用于部落战争,“击鼓而进,鸣锣收兵”,尔后又为国王或重要官员出巡助威而“鸣锣开道”,以及宴会时击罄(相当于鼓,还配乐、舞)吃酒助兴。
传说唐明皇梦游月宫,仙女在阵阵丝竹和击罄乐中翩翩起舞,他如痴如醉,最后将这些乐曲带回人间,并在农历三月十八的那天,命一位名曰“老郎”的臣子将他梦中所忆的击罄乐谱书写在一块大木牌上,供乐工们对照演奏。
后来,农历三月十八日这天,被定为牌子家练纪念日。后来又流传和发展到民间,用于重大民俗活动和红白喜事,进而又催生了与吹奏乐器配合演奏的新形式。
姚家集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支流滠水之滨,在荆楚文化的渲染熏陶下,民间几乎每个村湾早就出现锣鼓演奏班子,演奏的锣鼓点子丰富多彩,由于地域之差,民俗之别,又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韵味。
仅就本地而言,大至分出“东路子”和“西路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浪淘沙,许多民间班子逐渐消失,现有班子屈指可数。
回望姚家集,锣鼓班子类型大致有三
普通凑合型
这样的班子,可勉强打击几个锣鼓点子,没有固定专业操手,打击乐水平一般。这种班子不在少数,统称《小锣鼓家练》,这类型没有明显的例子,但他几乎存在于每个村湾,作用于民间红白喜中凑个热闹。
班子固定型
可演奏的锣鼓家练点子较多,班子中有专业操手(如鼓手、锣手、马锣手等),且灵活穿插运用打击出许多锣鼓点子来,具有一定模式,通常称《牌子锣鼓家练》,这一类盛家湾视为例子。
据盛云初老师介绍,盛家湾的牌子锣鼓历史悠久,在湖北省长江以北地区,牌子锣鼓以贯穿新洲全境的举水河为界,形成风格各异的“东、西”两大派系,举水以东的“东路子”牌子锣鼓,音调深沉浑厚,节奏舒缓自然。
盛家湾属于“西路子”,演奏起来细腻委婉、清秀文雅、节奏明快、生动活泼。班底由演奏成员五人组成,打击乐有小堂鼓(指挥)、大锣、大钹、小锣、马锣等。随着人们文化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经过那段红色年代,将大锣、大钹改为京锣、京钹演奏。大锣、大鼓只是在玩灯时单独击奏。
其基本点子主要有:1、起梗子,2、雁鸣翅,3、牛擦痒(牛踩秧),4、水里鱼,5、攻城上(工尺上),6、一二三,7、四五六,8、凤点头,9、三千往(三牵网),10、八卦(哥)洗澡,11、七挑担,等等。
记谱使用汉字有:浪、厂、以、出、豆、咚、达等。其中“厂”为锣声,“出”和“达”为钹声,“浪”为马锣声,“咚”为鼓声,“豆”为小锣声。现班底演奏成员有盛俊宽、盛俊新、盛明勋、盛小初、盛明儒等五位老师。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充分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向往和追求文化生活的相应提高和发展,盼望牌子锣鼓这一具有地方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娱乐形式,得以光大、传承、保护和发展,这是盛家湾村民的心声。
曲牌锣鼓型
这种班底集打击、吹奏、伴唱于一体,且含有一定文化内涵,各种打击(吹奏)乐器有专业操手。班底备存有很多锣鼓点子和吹奏曲牌,供演奏时选用。这类型班子规模较大,全班演奏至少十人左右,且能兼容其它民间文艺形式,这种类型称《曲牌锣鼓家练》。
这种类型的班子在姚家集之东早年出现的湾村有:大卢家、大屋坳、畈张家、李家田、杨家湾等。单从传承最悠久、演奏最优秀,器乐操手最齐全的家练班子来看,非大卢家曲牌锣鼓家练班子莫属。
据老人讲,大约在清朝末年,大卢家就有牌子锣鼓班子,由于处在原始启蒙阶段,只能零零星星演奏一些锣鼓点子,没能形成规模。1919年五四运动后,大卢家适时成立卢氏校董会,开始了修建宗祠,筹办私塾,聘请塾师等项目。
1948年,大卢家特意请了韩志兰先生为私塾执教老师(红安桐柏集郭家湾人,后任红安县水利局长、农办主任),此人才华横溢,且晓通曲牌锣鼓。韩先生一面私塾执教,一面辅导卢氏弟子练习曲牌锣鼓点子,还带郭家湾师傅来教学示范。
韩先生要求学员做到“曲不离口,练不离手”,通过一年多的勤学苦练,学员们终于学到了系列的锣鼓家练点子和吹奏(伴唱)曲牌谱子和唱词,并掌握了曲牌锣鼓的演奏技能和变换技巧,学成后,既为乡下父老的红白喜事助兴,还为民俗乡风的大型活动造威。
如大卢家在春节时,村民们玩着八条龙灯走村串户,盘山进庙,就用曲牌锣鼓营造气氛,彰显彩龙的凛凛威风,使人心震撼,场面格外壮观浓烈。此时,大卢家曲牌锣鼓已形成一定格局和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大卢家曲牌锣鼓获得了新生。那时群众大会多,与会领导利用曲牌锣鼓吸引群众早早进入会场,每有大会就通知大卢家锣鼓家练提前到会场演奏一番。
党的“九大”前后,大卢家曲牌锣鼓多次配合红色政治活动,如迎接毛主席像章,发放红宝书,欢送子弟参军,或开庆祝(誓师)大会等。在那个年代里,大卢家曲牌锣鼓成了当地文化品牌,享有盛誉。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曲牌锣鼓曾一度打入“四旧”而遭受冷落,直到八十年代初才受到有关部门关注。1983年黄陂文化馆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通知大卢家曲牌锣鼓家练到文庙进行了部分曲牌锣鼓的演奏与录音,这让大卢家曲牌锣鼓看到了新的希望。
大卢家曲牌锣鼓特点
阵容强大
含打击器乐,吹奏器乐(主要是唢呐),参与人数在十人以上,因势而行,还可参入不等数量的伴唱人员,且不分男女老幼。
器乐多样
以打击乐为主体,司鼓任总指挥(鼓径大约市尺一尺八),配有大锣、小锣、马锣、豆腐锣、大镲、小镲、喇叭、长杆(民族长号)、响铳等。长杆响铳大多在游行或热烈高潮时使用。伴唱中还可配上弦乐、碰铃等。
汉字记谱
曲牌用“工尺谱”,即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四,合”。大多是五声调式,且有大调小调。打击乐点子用咚,八,打,丁,乙,且,仓,出,各,的,令,勇,零等汉字记载。
史纪深远
在曲牌中反映人民反帝制、倡共和、追求民主自由的心声,如《梅花酒》《青山乐》《尼姑思凡》《甘祝歌》等。而《八板》《反八板》《兴汉图》《朝园歌》等,则吹奏(唱)的是史上传说唐明皇夜游月宫带回人间的经典曲目。
这些经典曲目险些失传,多亏曹操接回了多才多艺的蔡文姬,才将《胡茄十八拍》续成乐章得以传世。这些曲牌就是其中的片段,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八板》是乐曲中的万能主旋律。
技巧多变
曲牌锣鼓中的《走槌》《参槌》《紧急风》《浪里钻》等几十个打击点子与几十个吹奏(唱)曲牌之间相互穿插运用而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可重捶急奏,震撼人心,可轻打慢唱,陶冶情操。轻重缓急,任尔操控。集打击、吹奏、伴唱于一体,妙不可言。
前景广阔
曲牌锣鼓,可集大成而与时俱进,可入生活而开拓创新,既可独树一帜,又可兼容其它民间艺术,具有宽广的施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大卢家曲牌锣鼓,卢继礼老师曾作过大胆的革新尝试。一是将传统的“工尺”记谱翻译成现代简谱。因“工尺谱”全凭前辈艺人口口相传,“工尺谱”上的圈圈点点,很难看懂,翻译成简谱后才便于推广和传承。
二是将部分传统唱词改编成红色健康的词句。如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树起来……等,后来又有卢继诚师傅,将《木兰辞》谱成曲谱吹奏传唱,成为一大亮点,为弘扬木兰文化作出了新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老艺人工余饭后时常相聚练习,曾多次代表姚家集街在黄陂北片演出,受到了黄陂区文化部门的奖励。
时下,大卢家曲牌锣鼓家练,老艺人们正在进一步抢救、挖掘和整理,准备申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有爱好曲牌锣鼓的青年人参与和学习,这些老艺人非常乐意传授,毕竟他们基本上都是接近70岁的老人了。
(注:大卢家曲牌锣鼓短时间内能集中的队员有:卢建书、卢建提、卢继礼、卢继峰、卢继恒、卢继家、卢继祥、卢继兵、卢继顺、卢继诚)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