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不断完善、总结并一路传承下来的一种信仰,到后来,慢慢成为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广义上说,祭祀的对象分天地和祖先,比如,历代帝王会在特定时刻举行祭天仪式,旧社会遇旱灾时,人们也会祭天地而求雨,这些都是祭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已慢慢从广义转为狭义--祭祖先。
既然祭祀已经成为一种民俗,那它必然有着特定的时间段。在我国广大地区,除了清明这一固定的法定节日外,人们通常也会在春节和中元节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先祖的缅怀。祭祀时,面对先祖的墓碑,相信有很多人对其中的一些字缺乏理解,比如故、先、显、考、妣,这5个字很多人估计只知大概不知具体,更更的人,对这几个字怕是完全不知。
故
关于墓碑上的“故”字,应该很好理解。在工具书《新华字典》中,“故”就有一种解释,即“死亡”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思想中,讲究一个“礼”,在很多时刻、很多场合的一些表述里,人们会尽量选用比较中性的词替代不好的词,含蓄、委婉表达。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比如,在一些场合提到死亡时,我们不会直接用“死”这个词来表达,而是用“身故”“去世”“离世”等较为委婉的词语进行表达,一来出于“礼节”,二来,亡者家人从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不至于加重对方的悲伤程度。
考、妣
最开始,考妣两字其实用得比较广泛,原本就是“父母”的意思,即:“考”为“父”,“妣”为“母”,在当时,不论父亲是否健在,都可用这两个字来称呼。在我国,有一部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名为《尔雅·释亲》,里面就明确指出,“父曰考,母曰妣”。
但到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妣两字就慢慢变成对已故父母的称呼,最终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在儒家思想巨著《礼记·曲礼》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大概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考妣的意思就由广义变为狭义,特指去世后的父亲与母亲。
由此不难看出,如今墓碑上的“考”,是指已经去世的父亲,“妣”,则是指已经去世的母亲。
先、显
先、显用在墓碑上,都有尊称的意思,都是表达对去世之人的尊敬。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应该都还记得,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已经去世的父亲时,很多人都会用“先父”一词,既表明父亲已经去世,也饱含了对父亲的尊敬。
虽然都含有尊敬的意思,但在其使用程度及范围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显,重在表达显达、显赫、显贵,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用“显”,则表明此人生前有一定地位,或者有一定威望,或者有一定成就,或者有一定影响,总之,是突出其社会公众地位及影响。
而用“先”,只是表明此家族后人的尊敬,不能表明其生前成就、地位等。简单了说,就是普通大众,非达显之人。总而言之,“先”与“显”的区别,就是普通人与达官贵人的区别。当然,在当下的实际情况中,这两个字的使用并没有严格区分,很多已故的普通大众的墓碑上,也用上了“显”。
另外,在“先”和“显”的使用中,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如果亡者的家族中,还有比他辈分更高的人(这里不是指年龄,而是辈分),那墓碑上是不能用“显”的,只能用“先”。这一点,其实也比较容易理解,不管是从儒家思想的“礼制”、还是从普通大众的社会认知来说,都很正常。
关于以上这些,有人说没必要保留,该舍就舍。我却不这么认为,它们的传承,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礼”,是中国“礼制”的参与及见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证。
通过上面对这5字的解析,相信大家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碰到墓碑上的这些字组全,应该就能很好地解读了,比如“故先考(妣)”,指的就是去世的父亲(或母亲)。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组合也比较随机,但万变不离其宗。清楚了这5个字的含义,什么组合都能正确解读出来。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