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CCTV-13《朝闻天下》栏目推出报道《藏粮于地扎实推进夯实粮食产能基础》聚焦产粮大省湖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报道介绍,黄陂区设立两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可以按时采集空气温湿度、降雨量以及土壤墒情、含盐量等数据,并通过云平台上传,村民可随时调取相关数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农业生产。目前,项目区内每亩平均增产100公斤左右,可节本增效达500元左右。
高站位规划、高质量推进、高效率管理,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近年来,黄陂区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持续打造田美、村美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2019年至今,黄陂区陆续建设12.78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在“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带动67个村受益。建设进度和质量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形成了可资借鉴的“武汉模式”。
酷暑季节,黄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项目地,田园如诗,村景如画。在区农业农村局专家指导下,各街乡积极推动,农户种上了“智慧田”,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落到实处。

连片整治,农田效益节节高
“我们村现在没有一亩荒地。”横店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地同合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与节水措施、田间机耕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等建设后,村里有限的农田质量显著提升。
位于横店街的武汉同合村卫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种植水稻每亩增收800元,另外种植油菜的收入,每年可以多赚15万元。
亩产效益节节升高,种植大户抢着承包。来自钟祥的种植大户周之红看到黄陂高标准农田建设有这么好的机耕道路和灌排设施,羡慕不已。“这些地不仅方便机播、施肥、收割,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壤改良、深耕深松后,土地的地力肥力都得到了提升且能增产增收。”
武汉港湾永旺农机合作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打造了湖北第一家无人农场,它贯穿于水稻种植的“耕、种、管、收”四大环节,实现了水稻种植的全程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
黄陂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建国介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纳入每年预算,主要将机械化、节水灌溉、高产高效、田园综合体等方向有机结合,牢牢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动态管理,项目工程成精品
位于祁家湾街的宏丰家庭农场,以前总有鳝鱼、泥鳅在田里打洞,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晒谷场也都修整好了,一次可晒1万公斤谷。
该项目在原晒谷场的基础上,扩大和修复晒谷场1071.3平方米,提前规划、分级施工,让农民尽早受益。同时,采用共建共享的模式,让村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平均每人每天可收益150至200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建设项目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为推进项目能尽快落地见效,黄陂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安排专职联络员,督查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动态,并选派技术骨干,每周开展2次以上的项目工程质量检查等。2021年以来,共开展158人次的项目质量检查,对项目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立即进行整改,严格按设计施工,确保项目后期顺利验收。加强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同步达标。
黄陂区农业农村局干部“5+2”“白+黑”式的对项目的指导与监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黄陂区的多个“高标”项目,成为省、市精品工程。

挖掘潜力,“高标”农田助振兴
除了保证数量外,黄陂区在质量上挖掘潜力,下足功夫。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开辟新途径,有效保障田块增产增值,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2021年度长轩岭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为样板。长轩岭街紧紧抓黄陂区“一主两翼”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契机,立足自身优势,通过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湖北裕和携手共创,打造杨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黄陂区“高标”建设的创新。将杨田村打造成黄陂区北部山区农旅结合示范点,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增产基础,绘就杨田村“湾村形态美、人居环境美、田园生态美”的美丽画卷。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