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藤豆苗爬满棚架,长长的黄瓜和豆角悬在空中,随风摇曳。绿叶婆娑中,孩子的身影忽隐忽现……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小学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不顾天气炎热,兴趣盎然地采摘自己种的菜。
这里是长轩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群孩子在这里进行本学期最后一次劳动实践,他们可以采摘一袋蔬菜瓜果,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一个菜园,数畦青菜,几排瓜果,编织着孩子们的绿色梦境。
“劳动成为孩子最快乐的事”
出长轩岭小学,驱车沿木兰大道北行不到10分钟,就来到该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个基地的前身是一所村小——十棵松小学。因生源萎缩,十棵松小学后来合并至长轩岭小学,这里就设立为长轩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长轩岭小学现任校长刘旭芳曾经是这所村小的校长。2013年,为了解决学校7个留守儿童吃饭的问题,她决定让老师带着孩子们开荒种菜。刘旭芳说:“村小缺这缺那,就是不缺荒地,我们说干就干。”
荒地开垦出来了,菜种出来了,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吃饭的问题,刘旭芳还发现,学生对种菜的兴趣日渐浓厚,于是她带着大家继续扩大开荒面积,全校学生学习种菜、体验劳动的快乐。“当时脑子里还没有劳动实践基地的概念,只想着让孩子们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体验劳动的快乐。”刘旭芳说。
几年过去了,十棵松小学的荒地陆续开垦完毕,劳动教育的理念也在刘旭芳心里扎下了根。如今,原十棵松小学已经成为一个规划合理、设施齐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个年级都在这里认领了一块“责任田”,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就是坐上校车来到这里,去“照料”他们亲手种下的菜苗。学生在种菜过程中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会团结协作并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刘旭芳介绍,学生自己种菜、吃自己种的菜,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懂得了衣食来之不易,学会了珍惜。
“渗透劳动教育的课堂非常活跃”
“让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让劳动观念根植于课堂。”长轩岭小学积极探究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是近两年的事,目前虽然还在不停的探索实践中,但劳动教育走进课堂、渗透于各科教学已成常态,将劳动教育贯穿教育的始终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翻开各学科教师的教案,随处可发现劳动教育的影子,而在劳动教育中更是注重各学科知识的引入。在长轩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语文老师带孩子们劳动,会根据时节特点让孩子们朗诵一首诗或背诵一篇应景的课文,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数学老师会指导学生用尺子测量植坑的大小和深浅、菜苗的间距;英语老师会指着蔬菜问学生:“What‘sitinEnglish?”;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基地里写生,画蔬菜瓜果……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长轩岭小学设计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师生用自己在劳动教育中所学,创作了大量作品。稻麦黍菽稷,亦可入画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识了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并用种子拼成图画,一幅幅极富创意的作品打动人心。
课堂上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和劳动教育中对各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劳动的美好、发现劳动蕴藏的科学、领悟劳动的伟大。刘旭芳说:“学生的劳动观念是在劳动教育的涵养中慢慢树立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长期大量的工作。”
“乡土味的劳动教育‘留住’了乡愁”
黄陂曾经是农业大区,在传统农业背景下形成了深厚的农耕文化。历史上走南闯北做手艺和创业的人也多,俗称“九佬十八匠”,他们遍布全国各地,这又使得黄陂的农耕文化多了许多特色,形成独有的乡土文化。刘旭芳介绍,学校结合黄陂厚重的乡土文化,选取优秀的、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们记住乡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该向哪里去。
当地的“石门豆腐”很有名气,学校特意购置石磨和黄豆,指导学生用传统方法动手制作豆浆和豆腐。在老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自觉地去了解和学习打糍粑、做豆丝、炸麻花,记住了家乡的味道。
长轩岭小学数十名师生集体创作的一幅6米多长的剪纸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这也是该校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作品之一。
走进长轩岭小学,记者看到,学校见缝插针,在教学楼的楼道、走廊等处设计了一个个展区,大量富有乡土特色的学生作品得以展示,成为学校一道道夺目的风景线。学校在美术课和劳动课中引入黄陂的雕花剪纸、戏剧脸谱、水墨画等民间艺术,指导学生动手创作。武汉文华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跟长轩岭小学合作了1年多,刘旭芳介绍:“这些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习和创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民间艺术在学校得以传承。我们将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装点校园,也激发学生对这些民间艺术的热爱。”
据悉,今年暑期,长轩岭小学将利用原十棵松小学的校舍,建设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把已经收集到的相关农具、民间手工艺作品等收入博物馆,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可供学生劳动实践和接受劳动教育的特色天地。刘旭芳说,她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有感情,“黄陂的乡土文化是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是珍贵的遗产,开展劳动教育当然要将它传承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记住乡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程墨特约通讯员陈塬乐王力军)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