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故里,享誉神州,花木兰传说,迷离神奇。出于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仰慕之情,二0一0年八月下旬,一个秋风微拂的上午,我们驱车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延安万花山花园头村——花木兰故里,去采访花木兰传说故事传承者方志平老人。
孟秋八月的陕北大地,阳光绚丽,秋风送爽,从人们急匆的脚步声和衣着来看,秋收季节不远而至。汽车疾驶在笔直的柏油马路上,隔窗而望,满山遍野的林木绿意欠浓,田野庄稼果实累累,一派丰收再望的景象。公路上车辆穿梭,不时有骑自行车的男男女女往来……。
约二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民俗文化村——花木兰故里,这里景色宜人,天工人巧,浑为一体,有人工湖、花木兰陵园、府君庙等,是旅游、休憩的理想胜地。
在村支部书记的引领下,驻村干部陪同我们沿着弯弯向上的小径,来到了方志平老人家。
这是一个颇具乡村气息的农家小院。四间红砖结构的简易瓦房,坐北向南,院落占地不大,四周种有玉米、豆角、南瓜等陕北杂粮。走进他的家,摆设陈旧、简朴素雅,没有一件像样的豪华家具。在一阵寒暄说明来意后,我细细掂量了眼前这位普通而平凡的老人,1米70左右的个头,略瘦,身着一套褪色的蓝中山装,头顶蓝帽,视力严重衰退,道道皱纹上无不刻意着他那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
闲聊了一会后,他娓娓讲起了他的身世。
方志平出生于1944年古历10月24日,上过几年小学,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籍陕西榆林佳县方塔镇方塔村。民国17年(即1928年)春,为了生存和保命,大部分榆林人选择了逃荒。走西口(指宁夏、内蒙)、走南老山(指延安一带)是必然的选择。爷爷已故,苦命的奶奶携父亲伴随着逃荒“大军”向南老山进发,几经辗转,漫无目的地来到了花园头安家落户。
当时的花园头没有几户人家,大片森林逐步消失,裸露的山梁、少许的井水,苦焦的生活是这里赖以生存的条件。东山日头背西山,荞面黑豆如过年,恓惶可怜日子难是生存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景象……。
暗淡的煤油灯下倾听外祖父讲述花木兰的故事
外祖父是同村人,上过几年私塾,是村里很有资深的说古朝能者。方志平记得从10岁起,就受外祖父的熏陶,对花木兰的传说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正是解放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落后的革命老区延安经济萧条,大多数农民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过着穷困潦倒的苦难生活。生活单调的农村夜晚寂静而漫长,暗淡的煤油灯下,一群儿时伙伴和父辈们围在土炕上,或坐或仰,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神静静聆听着外祖父讲述花木兰的传说故事。
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北魏时代,有个巾帼英雄叫花木兰,是延安万花山花园头村人。木兰家有五口人,木兰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父亲花弧,年轻时当过兵,后以种地为生。但是,北方的突厥入侵,连年战争使这个五口之家不堪重负,而在朝廷下的征兵册中又有父亲花弧的名字,这样一来,全家人愁眉不展。此时正在给姐姐织嫁衣的17岁的花木兰,一边织布一边声声叹息。心想,父亲已过花甲,年迈体弱,怎能去当兵呢?再说他走了,一家人的生活有靠谁呢?弟弟才年仅十岁,她想来想去,自己已到当兵年龄,若能被征,既能为父亲解忧,又能确保一家人的生活。可是,转眼一想自己是个女子,肯定不行,若让朝廷知道,则犯欺君之罪,必死无疑。当父亲得知木兰执意要去当兵的想法,坚决反对。可是又想朝廷的王命是不能违抗的,再三反思后,还是采纳了木兰的主意。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起程后马不停蹄地赶路,几天后,就渡过黄河,跨越了黑山,上了战场,那时打仗全是面对面搏斗。在军中,她因作战勇敢,百战百胜,屡建奇功,深受官兵的爱戴,从军18年升至先锋将。一年四季在沙漠里、草原上行军,经常是枕戈待旦,夜不脱衣,谁也没有发现她是个女子。突厥求和后,天子封她为尚书郎,并打算招她为驸马。这一切她当然只能是婉言谢绝。只求天子给她一匹千里马,早点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
就这样,花木兰回到了花园头,回到了生她养她的万花山。听说木兰要回来,大家像过年一样杀猪宰羊,全村人跑到四十华里外的延安去接她。一连数日,木兰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更有趣的是,军中贺元帅有一女儿,想招她为婿,于是带上兵马、布匹、银两等,千里迢迢来到木兰家慰问她。当时,木兰正在后院耍刀弄枪,一看是一个俊俏的女子,在场的人个个惊得目瞪口呆。看到此场景,因无法回去交差,便封臣号“女中豪杰、巾帼英雄—花将军”,木兰因回不成朝,就地返乡。在家中,木兰还是和从军前一样纺线织布,但却常常骑马练武,马跑的次数多了,万花山山顶上就被马蹄子踩出了一大块平地,就是现在的“走马梁”。木兰经常饮马的地方叫“木兰泉”。
再后来,听说木兰直到80多岁才离开人世。皇帝派人参加过葬礼。她的陵墓就在万花山河对面的果园山下,墓很高大,墓下有石台阶路、有石人、石马、石狮子,还有拴马桩,长时间享受祭祀,历久香火不断。
直到今天,人们总是不会忘记巾帼英雄花木兰,木兰墓地所在的那架山,被后人称为木兰陵园。
每每听起花木兰的传说故事,方志平总是百听不厌,夜不能寐,愈讲愈爱听,愈听愈上瘾,年幼无知的他,对巾帼英雄这个概念似乎还很模糊,但他隐隐约约地感到木兰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大英雄人物。有时,听外祖父讲的传说故事晚了,就在他家睡个囫囵觉。再后来,外祖父年纪大了,耳目很不方便,他就听父亲讲述。父亲方战富幼时进过学堂,读过私塾,酷爱民间艺术,对花木兰的传说颇有研究,并整理出4000余字的文稿。口传给大儿子方志平。
潜心搜集传说,激发热爱家乡热情
从20多岁起,方志平便迷恋搜集整理花木兰的传说故事,除了外祖父,还经常利用闲暇之际,跑到村中几位善讲古朝的老者家中,那怕是一个细节、一句话总要问个究竟,有时他还撂下农活跑到邻村能讲木兰故事的老者家中,洗耳恭听,细细搜集,为此事,妻子经常唠叨,“木兰故事,能当饭吃,放下家里的活不干,东跑西串,看看人家男人,一有空就往地里跑,你呢?成天不务正业,看咱们的光景过成啥了?……”。有时还遭到妻子的谩骂声,几个孩子也都埋怨他,每每听到刺耳的话,方志平总是置之不理,一声不吭,默默地受了,但他对花木兰的敬慕之情,永远也挥之不去,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个英雄独具的人格魅力和人们对她无尽的敬仰之情的真诚流露,感天地,泣鬼神。
时间久了,老伴和几个娃娃便慢慢地习惯了,他对花木兰的传说故事也越讲越精彩了。自万花山被确定为旅游区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方志平便自觉成了花木兰的义务宣讲员,多年来他的宣讲不计其数,从不计报酬,深受游客的一致好评,由于他精通木兰传说故事,曾多次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省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成了万花山名副其实的“木兰通”。
用爱心传承木兰传说故事
为了使木兰传说故事流传给后世,并世代相传,他便将此毫无保留地口传给两个儿子、侯老师等村里八九个热心于花木兰传说故事的年轻人。他的这些弟子曾也多次参与花木兰传说故事的宣传工作,个别还接受过新闻媒体的采访。
花木兰传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感人肺腑,在陕北广为流传,具有一定的群众面,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引导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并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历史的烟云在瞬间消失,希望如旭日东升,明天会更加灿烂。在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少数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价值观扭曲,扪心自问,与巾帼英雄花木兰相比,是否显得苍白无力,当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互碰撞时,你天平的砝码,该倾向于何方?是非曲直,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你是否从中悟出点滴伦理?值得人们认真去思索与探求。
花木兰传说故事源远流长,口头传承至今日,并永世相传,是因为英雄的伟名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