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故乡之争历代有之,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河北人说她是完县人,陕西人说花木兰是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人。8月17日西部网记者就此争议专访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会长、西安市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朱文杰,朱文杰表示,多个方面的证据显示花木兰是陕西延安人。
豫剧已承认花木兰为延安人
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文杰说:“花木兰是一首民谣,没有史书记载,所以历来争议很多。但是我说她是延安人是有根据的。河南人说她是河南人,但是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河南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在从军路上给人介绍的时候就说她自己是延安尚义村人。这都是1956年的事情了。”
一边向记者说着,一边朱文杰还在百度搜索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的河南豫剧《花木兰》视频资料,视频中花木兰从军的路上向相遇从军伙伴自我介绍时,明确地说,她是延安尚义村人。看到这个片段,朱文杰对记者说:“由此可见,花木兰为延安人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得到共识。”
花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
“我很早就写过一篇文章《花木兰故里在延安》,里面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朱文杰一边说一边从书柜中取出一本《拾穗集》递给记者,记者翻开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花木兰故里在延安》。他很耐心地给记者讲了自己在这篇文章中的论据。
“花木兰的故事传颂了一千五百多年,有人认为她只是文学虚构的人物而已,但在唐代就有诗人以热情的诗歌赞颂了花木兰,例如白居易的《戏题花木兰》,杜牧的《木兰庙》,还有宋代《太平寰宇记》,以及1980年发现的鲜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证花木兰确有其人。说花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的。元人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征》里面也是说‘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即延安郡’。”
《木兰辞》中说法延安最符合
《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等句子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朱文杰就“可汗”这个称谓做了详细解释。他说:“可汗这个称谓为古代鲜卑、蒙古、柔然、突厥等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木兰辞》中黑山﹑燕山等地,皆为北魏与柔然族交战的战场,这说明花木兰很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传奇女英雄,而河南人虞城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隋末,毫州发生在西汉,而黑山、燕山都和隋朝、西汉缺乏密切联系。”
朱文杰还说:“鲜卑族曾有过军人的‘世代有军户’的制度,这才有了《木兰辞》上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还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等句子,正好符合花木兰从延安出发奔赴黄河延水关,起码一日可达的真实情景。而延安人到燕山地区,至今还有过黄河渡口东去北上的古道可行的习惯。诗中提到的东市、南市、北市、西市,都与延安历史和现在的街道称呼变迁相吻合。这个我都问过延安当地人。”
1984年延安修复木兰陵园
朱文杰非常热衷集邮,对宣传集邮文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尤其是在开发有关陕西题材的邮品以及举办集邮活动方面更是热情有加。《木兰从军》邮票发行时,首发式放在虞城所在的商丘,对此,朱文杰特别对记者说:“《集邮》杂志2000年4期有文章还以嘲弄口气说:至于延安说,是因为1986年有一则报道,说延安一位文联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它是什么朝代,何人而立的?内容如何?未详。”
“这个作者明显不知到其实1984年延安万花山就修复了木兰陵园,而且还有原中国书协主席,有‘红军书法家’之称,中共八大中央委员舒同题书的‘木兰诗’和‘花将军之墓’,还有廖沫沙先生题写的‘木兰祠’。”
陕西要向河南学习,不能再麻木不仁
采访就要结束时,朱文杰特别叮嘱记者一定要强调一点,陕西人对待自己的文化历史不能再麻木不仁,不能再像“老婆孩子热炕头儿”那样自我满足,要向河南人学习。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完美女子的形象,有这样的争议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说花木兰是延安人不是胡说的。陕西是属于文化大省,不光是花木兰身世有争议,炎帝、丝绸之路起点、孟姜女、杜甫原籍等等都有争议,在重视老祖宗留下的资源研究和整理上,陕西应当向河南人学习。同样是两个文化资源丰厚的省份,河南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而陕西确仅仅只有一处,兵马俑。”朱文杰说。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