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程颢、程颐籍贯河南洛阳,但湖北黄陂却有许多二程遗迹,如双凤亭、鲁台山、流矢湖、二程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等。原来二程夫子从诞生至成年都在湖北黄陂!确切地说,两位先哲是地道的黄陂人。
“共道河南有二程,谁知夫子产西陵”。世人说起程颢、程颐二夫子,都认为他们是河南洛阳人,很少有人知道其出生地是我们湖北黄陂(古称西陵),且在此一直学习生活到成年,才外出宦游讲学。这一时期是二程夫子思想观点形成的重要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黄陂有很多古迹应作为研究二程夫子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文化遗存。也许我们可以在黄陂与二程夫子有关的历史遗迹及民间传说中,探究到二位先哲集理学之大成的奥妙。
双凤亭
人杰地灵,圣贤乃出。据考,二程夫子的祖上是羽,中山博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1年)为文明殿学士,赠太子少师。程羽生子程希振,为宋虞部员外郎,希振生有一子,为黄州府黄陂令。他为官清廉,死于任上,赐“开府公”,又加赠“司空”称号。其子程向,寓居陂之西郊,娶东郊侯家荡女侯氏,婚后三年无子。传说侯氏后偶然夜梦双凤翔于天际,东走西游,突然望定侯氏所处方位,直扑入怀,遂惊醒。自梦后接连生下二子: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生长子程颢,次年生程颐。侯氏深感天意天恩,遂至滠水东岸一小山上(此山后成二程筑台望鲁之处)设祭坛谢天谢神,将此祥瑞之梦告于邑人,后二程果为圣为贤,邑人方深奇之。明代在此山建一亭,唤作“双凤亭”,以志此事,并纪念二程夫子。亭为木石结构,高10余米,琉璃碧瓦,斗拱飞檐,上层为楠木和梓木组合,造型紧凑,别具风格。下层由十二根石柱呈菱形组成,亭中有石碑一座,碑座四周上部有人物和花鸟浮雕,记录二程求学、为官、讲学等生平之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此亭几经战火,修废多次。解放后,于公元1962年重建,郭沫若先生手书“双凤亭”三字金匾立于亭上。双凤亭下临滠水,风景秀丽,每至阳春三月,游人络绎不绝,为黄陂八景之一。
鲁台山
成大器者,少时常有特立独行之处。公元1046年,二程夫子之父程向以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其时恰逢濂溪先生、理学大师周敦颐被荐为南安军司理参军。程向知周敦颐学识广博,精研儒家要义,乃是一“明道之士”,遂起了让二程拜周为师的念头。第二年(庆历七年,1047年)程向代理南安军通制,周为南安军司理参军,二人交往愈密,程向对周的学识也更为欣赏。
相传一日,程向邀周敦颐在自己府上做客,有意让二程拜周为师。二人饮至酒酣耳熟之时,程向命二子出后堂,入前厅,向周敦颐行礼斟酒,周与二程闲谈一二,问至百家姓、千字文等书中内容,二人均能对答如流,周心内甚喜,击桌赞曰:儒子可教也,再问其志,二人俱答愿为国家、百姓谋福,周更生喜爱之心。程见周如此高兴,便讲明自己的意图。周见程额、程颐面容清秀,目光炯炬,先有所了解,知是可造之才,加上程氏父子恳请,便欣然应允,行师徒之礼。从此二程便从师学道,走入学经研道的另一境界。不到一年,所得甚多,回陂之后,愈加潜心钻研,愈觉周公所言孔孟之道有理,凡读及《论语》、《大学》、《中庸》等,遥想圣贤当年传经授道,著书立说之举,备觉敬仰。
一日,程颢对程颐讲,自古读书人无不仰慕圣贤孔子,且向孔子故乡鲁国遥拜。我等既习孔孟之道,何不仿效古人,做一事,以表明心迹。程颐亦早有此意,二人遂拟定,筑一高台以望鲁,而后便在滠水东岸,当年其母设坛祭天之处加以土石填之,成一高山,名之曰“望鲁山”,以表对孔子仰慕之意。从此鲁台山上香炉烟火不断,二程在此潜心向道,被邑人传为佳话。
流矢湖
二程夫子以其理学著称于世,世人眼中他二人必是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在黄陂人的眼中不然,二程不仅深明理学,而且文武双全,尤善骑射。相传一日附近村民正在田间耕作,忽听见一声骏马长嘶,接着便是“哒哒“的马蹄之声,似乎千军万马席卷而来,农夫们正自惊诧,抬头四处搜寻,才发现有两骑人马驰骋正欢,原来是县尉程向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在骑马练箭。只见他二人纵马奔驰,弓开如满月,哪里还有文弱儒生的影子,只听嗖嗖之声不绝,箭去似流星,有些箭矢便飘落于远处一大湖之中。原来,二程夫子学儒家六艺之术,礼、乐、射、御、书、数,样样精通,这射与御便是射箭骑马。邑人为纪念此事,遂名之为“流矢湖”。至今,流矢湖边的人们提及二程夫子仍对此津津乐道。此湖今日仍是碧波荡漾,水丰鸟美,站在流矢湖畔,身边似乎仍传来二程夫子习射时那流矢破空的嗖嗖之声,令人发起思古齐贤之心。
二程祠
黄陂人为纪念二程夫子,曾在鲁台山脚,二程夫子当年读书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像飞鸟一样的建筑物,这就是二程祠。此祠修废多次,最近一次的样子在县志上有详细的记载。
二程祠中最有名的遗迹及传说是“聪明池”和“涵虚亭”。二程祠内有一水池,池水清澈透明,名为“聪明池”。据说池中青蛙蚊子都不叫,令人惊奇。池上有一亭,名为“涵虚亭”。关于这一池一亭,也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程颢、程颐二人苦心学道,攻读儒学四书五经,建鲁台,飞流矢,但更重要的自然是读书精思,著文立说。每日清晨,鲁台山下总听见二少年朗朗书声。后二人对道学兴趣日浓,觉得道学讲求“诚”与“戒”,自己二人年轻,修身养性须借外物警之方可上更高境界,于是在鲁台山脚下凿了一池,池水清澈见底,正与道学“以诚为本”相合。池上建一凉亭,凌空高架,横于池上,也符合了道学“以欲为戒”的要义。二人常在池旁放声读书,读书之后,或上亭中收外物于眼内,察天地远行之道,或坐亭中俯首冥思,悟书中精义,观有所获,思有所得,便铺毫磨墨,研成文章。每每墨汁用干,二人便从池中舀水磨墨,功课完成之后,又在池中将笔洗净,所以此池又唤作“洗墨池”。邑人至今仍言饮此池水,可使人聪明。
如此日复一日,二程的思想学识渐深。每至夏日池中不免有青蛙蚊子相伴而来。一日夜晚,二程兴致极高,互相考究诗文,一时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时池中青蛙蚊子被惊动,竟然群起相应,随声附和。只听蛙鸣呱呱,蚊声嗡嗡,至二人入睡之时仍不肯止,忽然有电光闪过,一只神龟从天而降,停在池亭上空,竟然张口说话:我乃文曲星所养玉龟,此二程夫子乃当世圣人,日后必有非凡之业,我奉文曲星之命下凡,命尔等休要鼓噪,扰乱二子清修歇息,今我背负八卦入池,尔等宜谨遵神喻。青蛙、蚊子顿时不敢作声。正当神龟背负八卦入池中之时,鸡叫“喔喔”,天正破晓,神龟再也不动,化作一石龟负着八卦沉入池底。此后池中青蛙、蚊子再也不叫,而池水遇旱不涸,遇水不溢,灵验异常,后来石龟被挖出,也就不再灵验了。
花柳前川
二程夫子乃是理学的一代宗师,其思想精髓深不可测,世人必定以为夫子严谨端正,不苟言笑,不谈风月。实则不然。相传程颢在外地做官时曾偶回黄陂访友,小住数日,一日闲暇,沿滠水而行,只见岸边花团簇锦,柳枝随风,良辰美景,春意盎然,不禁诗兴大发,即兴口占一绝《春日偶得》,诗云“云淡风清通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此诗千家诗有载,据传确为程颢所作。从此,每至春日黄陂人喜在门前种花,河边植柳,渐成风俗。此地离二程祠约半里,后人称为花柳前川,以志夫子也是性情中人,惜花爱柳。现在地该名为前川街,可见邑人对夫子之敬仰。
理趣林
紧傍花柳前川的便是理趣林了,此林得名有一传说。相传当年二程学有所成,便在此地讲学授道,向读书人阐明自已的观点。初时只有寥寥几人前来听道,为了方便聚集,二程夫子便在空地上亲手植了几株松柏以作标志,晴天挡阳光,雨天也可避雨。此时,二程夫子在学术上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周敦颐的“以诚为本,以欲为戒”,到二程则发展成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周在《太极图说》中谈“性与天道”,程颢则升华为“天理”,并谓吾学虽有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周的主静说,二程演化为“去人欲,存天理”,可见其思想自成一派。后来二程所讲之学为更多人所认可接受,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来听二人讲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开始种的松柏早已不够用,于是,二程夫子定下规矩,凡到此听讲之人,须手植松柏一株,松柏因此蔚然成林,后世因这一片林是由二程夫子讲授理学之趣而起,因此将此地名为“理趣林”。如今这一地名仍在,已发展为一个人口稠密的村庄了。
西郊桥
西郊桥又名程夫子桥,位于县城西约二里处。相传二程夫子生于西郊的程乡坊(即现在的程家墩)。夫子幼时至鲁台山脚下的学堂读书,每日途经此桥。二夫子读书十分认真,有时至忘寝食,无论在何处手不释卷。一日,兄弟二人同去学堂,途经此桥,程颢在前,程颐在后。此时迎面走来一名年少村姑。哥哥发现村姑走近,径自避开,弟弟程颐正手捧《论语》,专心研读,走得又急,村姑不及避让,与程颐撞了个正着。程颐抬头看见是一妙龄女子,不禁面红耳赤,连声致歉,村姑掩口含笑而去。程颢便责其弟为何走路如此不小心,程颐回答,只因沉迷书中义理不觉忘形,以致有此一误。由此可见,二程夫子幼时读书之认真,正所谓“两眼不见妙龄女,一心只读圣贤书”。此事在黄陂传为美谈,后世陂人教导子孙,常以此事为例。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