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裕,1946年出生,黄陂前川街人,黄陂方言代言人。多年来,在黄陂群众文化和黄陂区曲艺事业中辛勤耕耘,创作一大批紧扣时代脉搏,紧连黄陂实际,紧贴群众心扉的曲艺作品。
机缘巧合与文艺结缘
“这个动作要调整下,眼神要到位。”4月26日,黄陂文化馆二楼的排练厅内,胡中裕正带着木兰艺术团排练舞蹈《百年丰碑》,该节目将要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脚步轻盈、动作娴熟于心,从早排到晚,丝毫不见这位75岁的老人有半点疲惫,而这份创作热情,胡中裕已经坚持了60年了。
“文艺与我有不解之缘,我会在这条道路上倾尽所有。”排练休息间,胡中裕与极目新闻记者闲聊起来。1961年,那时年仅15岁的胡中裕还在黄陂第一中学读书,由于建设需要,他参加黄陂院基寺水库的修建工作,由于热爱歌舞,胡中裕被抽调到水库的宣传队。
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湖北大鼓,这种起源于黄陂的说唱艺术深深吸引胡中裕。毕业后,胡中裕参加了前川街的文艺宣传队。那时,宣传队定期要参加汇演活动,写歌词、谱曲子的重担落在了胡中裕的身上。
从事文艺创作,不仅要熟知各种艺术形式,对于乐器也要知晓。胡中裕拜访了多位民间艺人,从学哼唱,到拿起笔谱曲子、写歌词,胡中裕沉心学习,对湖北小曲、湖北大鼓、湖北道情、湖北渔鼓等艺术形式达到如数家珍的境地。
一人撑起文化站19年
1979年,胡中裕借调到前川街的文化站,可是等到了文化站,胡中裕才知道,文化站只有他一个人。如何让文化站运转起来?胡中裕觉得要将文艺形式传播开来,就需要走机关、走学校、走乡村。
经费少,文艺活动组织难,那就跑到各个单位主动服务,当胡中裕得知每年都会有“税法宣传日”,能否将文艺形式和国家政治宣传结合起来呢?于是他就来到了黄陂区税务局,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文化站来组织一场“税法杯”风筝比赛,将税法知识写在风筝上,然后邀请街道的居民参与到比赛中来,税务局则负责举办活动经费支出。
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税法知识得到了传播,风筝比赛好评如潮,创新模式有了反响,这更加坚定了胡中裕的信心,他按照文艺形式的不同,举办了十种类别的比赛。
胡中裕除了跑机关单位,还将文艺表演带进学校,他组织起了园丁艺术团,将有文艺爱好的老师组织在一起,他来负责创作节目,老师们负责表演,把成型的节目带进黄陂区的小学与中学,广受师生好评。
1998年,胡中裕调到黄陂区民政局工作,离开了一个人经营19年的文化站。
组建艺术团送文艺进基层
虽然离开了文化站,但是胡中裕的文艺创作并没有停下来。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创作新的作品,将党的政策、文明新风送到群众身边。
2006年,退休后的胡中裕文艺创作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饱满,他和老伴杨智敏将身边爱好文艺的居民号召在一起,组建起了“木兰艺术团”。
团队组建起来后,胡中裕负责创作,老伴负责导演,一场场成功的表演让这个民间艺术团逐渐在黄陂有了名气。他们开始走入街道、走进乡村,由胡中裕创作的《福气婆》,通过地道的黄陂方言小品形式,讴歌媳妇孝敬老人的优秀品德,如今该作品已经持续表演了十多年,经久不衰。
近些年来,胡中裕创作了精准扶贫力作《扶在点子上》,他热爱家乡、礼赞楷模,创作《绿水青山美黄陂》《印象黄陂》《人文黄陂赞》等优秀作品,为好山好水好黄陂大唱赞咏。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六十年来,胡中裕始终坚持讴歌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用一支坚毅的笔、一颗火热的心,歌颂党和祖国,赞美美丽的家乡和勤劳善良的人民。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