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西乡80岁以上的老人一提起革命烈士李全焱总能说出一段传奇的故事,说是他牺牲的时候身别手枪,亲驾小船迎着丈余高的水头,打瞎龙王眼,逼着洪魔退去,挽救了四乡八里群众的生命。革命烈士李全焱1932年出生在原湖北省黄陂县罗汉区兴隆乡戴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1949年底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入党,历任黄陂县西乡宣传员,陂四区宣传、组织、公安干事,宣传委员,1955年任黄陂县宣传科科长,同年4月到湖北省委党校宣传干部培训班学习,5月任陂八区(现今王家河镇)副区长、区委副书记。1955年6月23日,黄陂区北部山洪暴发,正在梳店乡蹲点的李全焱,划小木船连夜赶回陂八区驻地,迅速组织干部群众抢险。抢险时,他把小孩顶在自己的头上,把妇女、老人背在自己背上,在齐腰深的水中艰难地一步步移动,一直战斗到深夜,直到救出最后一名群众。他又不顾连日疲劳,投入抢运国家储备粮斗争中,由于连续抢险力气耗尽,终被突然袭来的巨浪卷入滚滚洪流之中,光荣献身,甫年23岁。
李全焱牺牲后,黄陂县委、县政府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王家河3千多群众参加了悼念仪式。中共孝感地委、孝感地区行署,报请湖北省委、省政府追授李全焱为革命烈士,并号召向李全焱学习,学习他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湖北日报》、《孝感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长篇通讯,报道李全焱先进事迹。
黄陂县委、县政府拨专款将烈士安葬在家乡黄孝公路边,树立纪念碑。一时间黄陂西乡前来凭悼烈士的群众络绎不绝。
李全焱幼时家境非常贫寒,父亲是剃头匠,大哥小时候因生活所迫被父母送给了上海一个码头工人,二哥给地主做长工,三哥当了地主的放牛娃,还不懂事的妹妹给了人家做童养媳,自己则随母亲四乡讨饭糊口,受尽了旧社会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后,李全焱一家脱离了苦海,大哥回家后到汉口当了工人,二哥被南下干部看中推选为当地土改干部,三哥也当上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年轻的李全焱毅然参加了土改工作队,他怀着对旧社会的恨、对共产党的爱、对穷苦人民的浓厚感情,参加到革命队伍里,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1954年,时年22岁的李全焱已当上了陂四区宣传委员。那年春荒特别严重,他所蹲点的腊梅乡同安集老陈湾几户断了粮,他自己也已多日未见米粒,群众挨饿让他很是心痛不安,在筹粮无着落的情况下,他偷偷跑回家翻箱倒柜,从母亲的床铺下找到了母亲攒下度荒的2斗瘪谷,悄悄背到了住点村分发给了受灾的群众。几天后回到家里十几口人早已在靠刁野菜,剥树皮度日。老母亲因吃苦菜,老胃病复发去世,母亲的离世给李全焱留下了深深的歉疚和遗憾。李全焱是受过苦难的人,时时不忘体贴家境贫寒的群众,自己穿的衣服并不多,还经常脱下身上穿的衣物救济那些穿得更少的困难群众。
有一次,大冷天下乡,他看到一位孤寡老人穿件破单衣赤脚站在乡门前发抖,心里一酸,将身上的衣服布鞋脱下招呼老人穿上,自己单衣赤脚下乡,回家后找哥哥、嫂嫂要衣服、要鞋子,哥哥嫂嫂们很是纳闷,四弟下乡走的时候穿的哥哥们的衣服布鞋好好的,回来怎么就单衣赤脚了呢。嫂子们哪里知道他穿着哥哥的衣服鞋子是他送给了乡里孤寡老人,见哥哥那里实在没有什么好要了,没办法在家里锤齐草赶编草鞋,穿草鞋下乡。他工作津贴不多,平时总舍不得多花一分,可是遇到生活困难群众,他总是倾囊相助,不留分文。他把能救助困难的群众当成了自己最快乐的事。
李全焱是黄陂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抗洪抢险牺牲的革命烈士,也是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县(区)乡领导干部。《武汉市地方志》、《黄陂县志》、《黄陂县水利志》记录了烈士的英名,烈士所属的孝感地区烈士名人录中记叙着烈士的事迹。上世纪70年代李全焱烈士纪念碑因黄孝公路的扩改被毁。2011年,黄陂区委宣传部《黄陂报》追思报道了李全焱烈士事迹。2012年,国家民政部下发文件,拨专款恢复革命烈士纪念设施。黄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烈士家乡罗汉寺街道遵从烈士家属意愿,在烈士出生地对烈士墓碑进行了修复,作为街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在地已安排专人看护管理。
(李本怀,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干部,是烈士李全焱的侄儿。)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