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轻滑,指针在转盘上飞转,跃过飞马、花篮、大刀、螃蟹等图案,缓缓停在一格……
如果转到板龙,周遭会响起一阵欢呼雀跃,有得吃,有得玩,还有一点江湖气,这就是转糖,也叫糖画,转到什么画什么,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一代才子陈子昂写诗之余,发明了糖画
相传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与众不同。一代才子会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边赏玩一边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谁知小太子路过,看见陈子昂手中的小动物,便吵着要。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皇上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让他当场表演。小太子这才破啼为笑,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陈子昂解衣归里后,为纪念皇上的恩遇,便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后来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固执坚守糖画手艺传承近百年
如今,武汉的转糖担子寥寥无几,只有钟家村天桥、解放公园里有几个老人偶尔出摊,所以不是每天都能碰得到。
武昌民主路上的户部巷大门口,有两墩石狮,李三桥的转糖摊常年与石狮为伴。
李三桥是黄陂李集镇人,李三桥的父亲、爷爷都是做转糖的,转糖这门手艺也是从爷爷手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1983年,李三桥中学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学转糖,学了整整两年才出师,这一做就是三十几年。
上午10点多,李三桥独自一人守摊,转盘上指针刚落定,李三桥已舀好一小勺热糖,精准地在石板上运腕走勺作糖画。
10秒钟的功夫,一个活灵活现的马就出现在白色石板上。
很多看过现场制作糖画的人都会惊讶不已,怎么做出来的糖画几乎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是不是石板上有模板?还非得凑近仔细观察一番才作罢。
其实,做糖画的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做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
有人要自己作画,可连画家也没成功过。
李三桥说,糖浆不等人,画前脑子里得先有“谱”,从哪儿起笔,从哪儿落笔,怎样收尾,都有讲究。这没那么容易,李三桥学了足足两年。
“我要这个,这个我从来没吃过。”围观人群里一个小男孩指着糖画,跟奶奶撒着娇说。
“给我来一个吧,随么子都行,我想让我的伢看哈子”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妈妈边说,边宠溺地摸了一下儿子的脑袋。
还有不少年轻人不转,直接写名字“张XX”,拿到糖后马上拍照发微博。
每当李三桥作画时,周围看客里三层外三层,有人用手机拍,还有人录像。
画完,人群散去。
生意冷清时,李三桥就看报纸来打发时间。
糖画,不仅靠手上功夫,还得靠熬糖技术
在进行绘制糖画之前要先熬糖。
每天早上天没亮,李三桥就要起床,生一个炉子,把锅放在火上,麦芽糖和白砂糖按一定比例放入,糖在熬制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地加入一些水,还要掌握好火候。火候不到,糖冷却后发黄,极易破裂,不便携带;火候大了,熬出的糖呈褐色,日后不易长时间加热,影响使用。
所以熬糖是个辛苦活,要一直守着。当糖液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趁热把它倒在石板上冷却、凝固。待糖液完全凝固后,把糖片分开包装,供绘制糖画前使用。
质量好的糖块在常温下,半个月都不会溶化。这样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为绘制糖画的材料。
在绘制糖画之前,首先要化糖。
化糖就是把准备好的糖块放在糖锅内溶化。别小看这简单的一步,讲究也特别多,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会焦,待糖完全溶解后就可以绘画了。
糖画,只能糊人,不能养家
转糖担子靠天收,太热太冷不能做,刮风下雨不能做。从三月到十月,一年大半时间都是淡季,早些年,李三桥的三个儿女还未成年,李三桥要养活一家老小,所以也只能靠打零工为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转糖生意最好。
李三桥和老婆在当时的武昌儿童公园门口摆摊,那里虽然有一排转糖担子,他们一天还能赚40元。
现在,即使10块钱转一次,一天下来也赚不到钱。
糖画,后继无人
其实,李三桥三兄弟都会转糖手艺,不过现在还做这一行的就只有李三桥一人。李三桥说,兄弟们都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挣四五万,比转糖有保障多了。
这些年,李三桥也教了不少徒弟,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一个坚持下来的,之前的学徒们也都纷纷转行。李三桥的3个儿女各自参加了工作,没有一个愿意学习转糖这门手艺。
现在家里儿女都已工作,经济压力也没有以前那么大,李三桥完全不需要在守着这个小摊,一天挣几十块钱了,但是李三桥仍然固执地坚守着。
还有不少酒店商场邀请李三桥去表演,每月给固定的工资,李三桥都不去,他说,那哪比得上我在这里摆个小摊清闲自在……
李三桥每天坐在他的转糖小摊前,闲时不徐不缓地抽根烟,不紧不慢地翻看今天的报纸,他自由又孤独,也许他在等,等一个真正的有缘人,能接手将糖画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编审 | M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