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传统美食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黄陂好物 > 传统美食 >

泪流满面忆家家炸面窝

  • 2021-08-24 20:49:23
  • 来源:程竹怀
  • 浏览:
  • 字体
今夜无眠,我们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微信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孩子们越说越激动,眼角挂满了泪花。话语之间,全是对家家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
不知不觉,和孩子们在微信群里聊到深夜,我竟夜不能寐。脑海里不停地浮现出我的老亲娘在黄陂前川五小门口冷得瑟瑟发抖,年复一年地炸面窝的画面。
我相信,许多父老乡亲,同我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样,在读着我倾尽心血,历经两载多采写完成的《盘点家乡黄陂百年老行当》一文之后,一样会充满回忆,一样会怀旧遐想,甚至还会触动您的内心,让您在不经意的回忆中流泪。
雨洒天流泪,风嚎放悲声。今生今世孩子们不会忘记,家家,您那慈祥可敬的家家,就是在2009年11月5日凌晨4点,永远离开了我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个日子,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刻骨铭心。
“人间有大爱,家家最疼你们!”文章写到这里,我几度落泪。
孩子们也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一次又一次地读着《盘点家乡黄陂百年老行当》,一次又一次地在微信群中追问我:叔叔,您写了79个老行当,为什么唯独不写家家炸面窝这个传统老行当?家家一生饱经磨难,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炸面窝,贴补家用,家家一生吃的苦太多了,不容易啊!
叔叔,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家家还炸过苕面窝,卖过稀饭。其实,那个时候最快活的还是爹爹。每天晚上,爹爹就在一旁悠闲地喝着小酒,看着家家一刀一刀地切苕。
想当年,家家炸面窝是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补贴。大舅每天帮着磨浆,小妹娘娘帮着洗米,家家每天夜里切葱切姜,一直要忙到很晚才睡,早上家家又要起得很早出摊。为了这个家,家家炸面窝,没睡过一天安稳觉。
叔叔,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还帮家家卖过稀饭的。家家炸面窝,炸了好多年,我读小学时她就在炸。直到我读完初中的整个三年,我记得家家都在炸面窝。那时的面窝好便宜,一块钱要买好几个。
当年我上小学时,家乡人最爱吃的早点就是面窝。5分钱一个,一早上吃两个面窝,1角钱就好像得到了人生中一次最大的享受。艰难的日子里,吃什么东西都有味,吃过苦的人,吃什么东西都香。
深夜11点多,孩子们还在不停地回忆。
“哥哥,我还帮家家切了苕的。”我的孩子说。
去你的,你那个时候,屁大点小,尽在家家旁边捣蛋,还把家家洗的米绊倒在一地。家家炸面窝,你提着家家收钱的竹篮子,边走边甩动着摇晃,口里还不住地乱唱“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家家假装在后边追,还不停地说:“你看这个小淘气……”
如今,一家人忙活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难忘那段艰难而又充满甜蜜回忆的岁月,那时穷并快乐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天天在一起,围着家家、爹爹转,一天到晚有说有笑。
家家炸的面窝是家乡黄陂人过早的美食,炸面窝也是黄陂传统的老行当。孩子们从小就看到家家在前川五小门口支起一口小锅,炸面窝为生。家家炸面窝的顾客都是附近的街坊和南来北往过路的父老乡亲。
孩子们还听家家说过:面窝其实与“面”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并不是用面粉做成的。它是按大米和黄豆的比例配制,一般先将大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沥水,放入盆内,加上适量的黄豆,用清水浸泡磨成浆,再加上盐和姜沫葱花,最后把稠稠的米浆舀到一种“中凸边凹”的专用铁瓢里,炸制而成。
这样炸出的面窝,才会香、泡、松爽。现在家乡黄陂满街卖的面窝,哪有家家炸的面窝松泡可口?
家家炸面窝,炸了将近20年,炸出了经验。家家炸面窝时的动作很熟练,神态很好看。孩子们总看见家家将白花花的米豆浆,麻利地舀进铁瓢中,然后将铁瓢轻轻放进沸腾的油锅里。
这时,铁瓢上的米豆浆便如开花一样盛开。当外层炸脆后,它便自动脱瓢而出,浮在油面上。家家炸的面窝色泽金黄,呈圆窝状,中酥边柔软,煞是好看,家乡人买家家炸面窝的人特别多。
孩子们还吃到过家家炸的苕面窝、豌豆面窝,又脆又香,口感特别好,别有一番风味。苕面窝的做法很简单,首先将红薯去皮切成小丁块,加上面粉,葱花,胡椒,味精,盐,再慢慢点清水,搅拌成糊。
水一定要慢慢加,水太多的话挂不成糊,少了也均不开。用平底锅下油烧温热后,再把红薯小丁块糊舀进铁瓢中,用筷子抹匀摊平,中小火煎透,大火收至焦黄即可。豌豆面窝的做法与苕面窝的做法大致相同,只是不需像炸苕面窝那样用刀去切成小丁块。
家家没读什么事,但孩子们问是谁发明了面窝时,家家却能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出一段有趣的传说。听家家说,面窝是在光绪年间,由汉正街上一个姓昌的熟食摊贩发明的。
姓昌的摊贩原本是个卖烤烧饼的,可汉口烤烧饼的人,那时多如牛毛,竞争厉害,生意不好做。姓昌的摊贩就想:能不能换个品种呢?把烤烧饼用的面粉,直接换成米做一种小吃,是不是就能打开销路呢?
那时的碎米比面粉还便宜些,姓昌的摊贩有了想法后,就马上行动,买了米回来。他为了香,又在米里掺上黄豆,然后将它们磨成浆。在究竟做成什么样的小吃时,他想到家乡人炸的油饼。
姓昌的摊贩觉得油饼硬软都一样,而他应该做一种松脆的小吃,于是他设计出了那种“中凸边凹”的铁瓢。在他试验第一锅时,邻居们都闻到扑鼻香味,从八方赶来,尝后纷纷称好吃。
邻居们问姓昌的摊贩,此为何物?他也许是不愿吐露原材料,怕别人仿做夺了生意。也许是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名字,便顺口叫出“面窝”二字。很快,面窝就以它边软中脆,外脆内软,喷香扑鼻的特色,红遍了整个武汉,红遍了人文大黄陂。
叔叔,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多少个寒风刺骨、风雨交加的早上,家家在五小门口炸面窝,爹爹在一旁帮忙。有时一阵大风吹来,掀翻了胶布雨棚,雨水淋透了两位老人的衣裳,他们全然顾不上,又在大雨瓢泼中,跌跌撞撞地用竹竿艰难地支起胶布雨棚。
叔叔,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爹爹是在2006年3月14日上午9点半钟永远离开了我们。爹爹虽然离开我们11年了,想起家家炸面窝,这些令人流泪的场面至今我还历历在目。
叔叔,家家炸面窝不容易,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家家不光是切苕、切姜、切葱,那么冷的天,家家就穿着单衣,拿着斧头,大汗淋漓地在院子里,劈那么结实的“树兜子”。院子里堆满了家家炸面窝生炉子的劈材,堆满了家家炸面窝的蜂窝煤,家家炸面窝太辛苦了!
家家炸面窝这件事虽然小,却是我们相亲相爱一家人对家家满满的回忆。亲情是人世间最温馨、最甜蜜的情感,是一种与生俱来就十分撼动人心的真情。生死离别是人世间最痛心的事,孩子们想起家家总是泪如泉涌。
家家走了,已经离开了她的亲人7年多了,爹爹也离开了我们11年,孩子们至今时时想起家家炸面窝,爹爹在一旁帮忙的情景,想起爹爹、家家和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和快乐。
爹爹、家家走了,却永远走不出永远爱着她的、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心,走不出深深思念她的孩子们的心。一双双泪眼,哭别心欲碎。人生大梦一场,可叹年华如逝水,乌啼月落,往事哪堪回首,夜夜离梦常萦,心头隐痛暗流泪。思亲千滴泪,百感动愁肠。
想起家家炸面窝,我们充满了回忆。其实,想起家家的也不仅仅是我们。到现在,只要有人一提起家家,黄陂的很多父老乡亲,特别是住在前川五小附近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个一生饱经沧桑,曾经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在前川五小门口炸面窝的家家。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